專欄作家沃爾特·李普曼說:總統新聞發布會——無論它有多么不完善——不能是一種特權,而只能是民主政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白宮新聞發布會有時簡短,有時冗長;有時充滿友好氣氛,有時又劍拔弩張;有時和藹可親,有時又針鋒相對。
總統和他的助手們的品格和能力只有在新聞發布會上才得到最嚴格的考驗。在美國,除了國會的監督之外,總統沒有義務對他的言論或政策進行解釋。總統新聞發布會給了新聞媒體一個難得的機會去質疑總統的權威。只有在新聞發布會上,總統才不得不對所有問題作出回應。除此之外,再沒有機會就當天事件向總統發難了。同時,新聞發布會也是新聞界促使總統了解公眾想法的唯一渠道。
曾擔任38年白宮記者、任白宮記者團團長的海倫·托馬斯曾說:新聞發布會上,記者就像是千千萬萬急于了解事實真相的美國人的替身。新聞發布會進行的是一種雙向的交流。記者代表人民向總統提出問題,總統通過記者了解人民的看法。哈里·杜魯門總統有一次對白宮記者團表達了他的看法:“我盡可能地讓你們了解任何政府認可的消息。同時,也許你們還沒意識到,你們也使我了解到許多普通民眾的意見。”
白宮新聞發布會經過100多年的演變和發展,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1900年,麥金利總統專門任命一位助手每天向守候在白宮外面的記者做一次簡報。
西奧多·羅斯福建立起若干媒體和總統聯系的制度。1902年,羅斯福把他書房隔壁的一間休息室劃為記者室,不久,國會撥款54萬美元在白宮西翼修建白宮記者的辦公室。
1913年,威爾遜總統在就職的第11天召集了第一次白宮新聞發布會。發布會每周舉行兩次。但是一年之后,他對提問感到厭倦,新聞發布會不再舉行。
富蘭克林·羅斯福在現代歷史上開創了定時舉行新聞發布會的先例,地點在他的橢圓形辦公室。盡管態度友善,但他申明一切都要由他統率并且決不容忍任何形式的冒犯。如果哪個記者把他惹惱了,他會像學校里懲罰劣等生那樣,讓那個記者戴上一頂錐形紙帽去站墻角。有一次,正值二戰期間,《紐約每日新聞》的一位專欄記者真把他給惹火了,這位記者被當眾“授予”一枚納粹鐵十字勛章。對于一些糾纏不休的問題,羅斯福通常只簡單回答“此日無新聞”。雖然記者可以與總統十分接近,但采訪還是受到一定限制:記者不能直接援引總統的言論。
杜魯門執政期間,隨著白宮記者團的日益壯大,新聞發布會的地點從橢圓形辦公室遷到了老行政樓印地安條約廳一個有230個座位的會議室里。環境的改變增添了嚴肅正式的氣氛。總統新聞發布會也逐漸演變成了我們今天在電視上看到的格局。這主要歸功于電視技術的發展。
有電視以前,總統在他的辦公室接見記者。十幾名記者在現場做筆錄,發布會一結束就奔向電話與各自的編輯部聯系,口述他們的報道。有時總統的講話有特殊新聞價值,搶發頭條的競爭就演變成了一場爭奪電話的賽跑和摔跤。電視直播的實時性,結束了因混亂的打斗造成的歪曲報道。各媒體編輯部人員只需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新聞發布會的實況轉播,然后把一切記錄下來就成了。發布會結束后,記者們回到辦公室,利用剩下的時間寫一個新的“滾動報道”——加入所有的細節并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電視技術日新月異,為了能更好地控制發布會現場,杜魯門政府對新聞發布會進行了一番改革。出席發布會前,杜魯門先與他的顧問團碰頭,為任何可能被提出的問題做好準備。發布會一開始由他先作一個事先寫好底稿的講話。如果提問涉及敏感話題,他就讓記者自己在他的開場白里找答案。杜魯門還規定記者提問前必須先自報家門,并且整個發布會都由攝影機記錄在案。改革的結果是,新聞發布會成了備受矚目的大事。總統不得不加強控制現場的能力,更精心地做準備工作,回答問題時更加小心謹慎。
盡管艾森豪威爾總統不喜歡舉行新聞發布會,但他還是像羅斯福那樣,平均每周舉行兩次。他不僅允許拍攝發布會現場而且還提出兩項新措施:允許在新聞報道中直接引用他的原話,允許電視網播出新聞發布會的實況錄像。然而,這兩項新特權的獲得是要付出代價的:所有新聞報道必須經過新聞秘書詹姆斯·哈格蒂的過目。
肯尼迪總統是第一位允許對新聞發布會進行現場直播的總統,也是第一位可以讓記者每天采訪的總統。當時的新聞發布會在距離白宮幾個街區的國務院大禮堂舉行。肯尼迪很會利用電視的影響力,同時也沉浸于與記者唇槍舌劍的樂趣之中,他很懂得利用井井有條的新聞發布會來鞏固自己在美國人民心目中的印象。肯尼迪做新聞發布會準備工作時,他的助手能預測出記者90%的提問。不過,女記者提出的問題常常會讓他措手不及。
1964年,林登·約翰遜總統讓電視網在白宮新聞會議室占有了一席之地。他允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和美國廣播公司在距橢圓形辦公室60英尺的魚廳設立直播室。約翰遜還把合眾國際社和美聯社的電傳機接到橢圓形辦公室里,這樣他可以第一個讀到關于他的報道。他還有3臺電視機,分別接收三大廣播公司的節目。但他對新聞發布會進行電視直播一直感到不自在。他更愿意在非公開場合見記者,在這些場合一切都任由約翰遜擺布。像富蘭克林·羅斯福一樣,約翰遜的新聞發布會通常在橢圓形辦公室里進行,而且每次召開都憑他一時的沖動。他對“出人意料”情有獨鐘,而電視直播新聞發布會則不符合他的一貫作風。有一次,白宮為他安排了一場大規模的電視直播新聞發布會,助手通知他馬上就要進行電視直播了,可約翰遜總統依然把手頭的事情做完了才過去,結果遲到了整整半小時。
1970年,尼克松總統下令修建的新的新聞中心啟用,白宮從此有了全職的白宮記者。新聞中心除了記者辦公室,還有一間休息室和一個正式發布消息的小廳。房間的一端掛著一幅厚厚的簾子,大約20英尺高、50英尺寬。新聞秘書準備舉行發布會的時候,簾子拉開,露出嵌在墻壁里的講臺。講臺放下來以后,上面放一張桌子,再在桌子上貼上總統標記。新聞發布會就開始了。
尼克松總統不喜歡用其他總統在新聞發布會上常用的小講臺,他更喜歡立式麥克風。他也在發布會前做預備工作,瀏覽文件摘要,還讓助手問他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新聞發布會上的尼克松對記者來說,不僅僅是較量的對手。尼克松總是有備而來,一副勝券在握的樣子。但是,“水門事件”后,新聞發布會更像是生死攸關的法庭審訊。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上對尼克松毫不留情地盤問不休。在一次發布會上他實在被煩得不行了,以至于還沒有聽到例行的結束語“謝謝你”就拂袖而去。而1973年10月26日的那次新聞發布會則是沖突最為激烈的一次,尼克松總統和記者的關系降到了冰點。
福特總統似乎樂于召開新聞發布會。不過,他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在他宣誓就職20天后才舉行。正式出場前,他演習了一遍,還花了10個小時做準備工作。他的助手們決定讓他站在東廳一扇打開的大門前與記者對話,而不是像尼克松那樣以重重疊疊的帷幕為背景,希望借此使水門事件造成的緊張空氣緩和下來,給人一種輕松的感覺。
卡特總統每次走上講臺面對新聞界時總是胸有成竹,隨手帶了一大堆數據和資料。不過他總是忘了“帶上幽默”,他的嚴肅讓彼此的對話毫無生氣,極為沉悶。而且,卡特在新聞發布會上,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為自己辯護。
在里根時代,新聞發布會的氣氛變得越來越正式。出席者都穿著整齊,并且發布會在黃金時間進行直播。出席前,里根緊張得就像準備參加博士論文答辯,不停地閱讀像商業電話本一樣厚的摘要,里面包括了可能的問題和對應的答案。有時候,里根甚至動用白宮的劇院來排演,由他的助手們扮演記者。在里根任職的8年里,總共才開了45次記者招待會。他很少接受采訪,寧愿公開講話而不愿被提問。
1981年,白宮記者辦公室進行了一次整修,安裝了電影院那種座位,并且規定了座次表。經常報道白宮的48個新聞機構分別得到一個座位,各自的座位上有一個刻著名字的小銅牌。里根總統的下屬決定各機構的代表。通訊社和當時的三大電視網的位置在前排。其余的位置分攤給每天報道總統動向的報紙、報業集團和新聞雜志等,其中有一個專門保留給真正的華府名人薩拉·麥克倫登。剩下的位置還給了當時剛剛起步的有線電視網和幾家廣播網。每次黃金時間直播的新聞發布會都控制在30分鐘。這個時間限制是白宮和電視網協商規定的。時間一到,白宮記者團團長就會站起來說“謝謝你,總統先生”,發布會就結束了。
老布什總統自1988年當選總統召開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以來,在新聞發布會上的言辭隨心所欲,語句零七八碎,夾雜著難懂的比喻,有時連動詞都沒有。同時,“謝謝你,總統先生”作為新聞發布會結束語的傳統,在布什時代戛然而止。布什喜歡在下午舉行新聞發布會,而且只要有人提問就會一直延續下去,即使電視網規定的黃金時間半小時直播的規則在此也不適用。
克林頓剛上任時,想盡一切辦法避免同白宮記者團接觸,從記者辦公室到新聞秘書辦公室的走廊被宣布“記者不得通過”,從新聞發布廳到新聞秘書辦公室的門也關上了。但他允許電視直播每天的新聞發布會。克林頓總統還取消了記者追問的權利。
按照新聞發布會的規矩,第一個問題由美聯社或合眾國際社輪流提出。一天舉行兩次新聞發布會的慣例從艾森豪威爾時代的吉姆·海格蒂任新聞秘書起,一直延續至今。改變了的只是規模,從一無所有擴大到白宮新聞辦公室、媒體辦公室和第一夫人新聞辦公室。可以說,后來的每一屆政府都使它們進一步發展壯大。
新聞發布會成了總統們表演各自人生角色的最佳機會。他們有的事先做好準備,甚至彩排一番。有的帶著一張座位表進入會場,以便認清下面坐著的都是誰。當然,最終選擇由哪位記者提問,總是由總統來決定。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