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賈若萍(1904——1998)出生于河北省束鹿的一個農戶,13歲離家進京,在前門外瑞成亨布莊學徒,抗戰時到西安經商,是西安大干化工廠經理。父親一生淡泊名利,樂善好施,無不良嗜好,獨酷愛書畫藝術,筆耕不輟,工篆書、隸書、魏碑、章草,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首批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之一。
父親在西安經商時,正值日機狂轟濫炸,黃河決口,為了賑災濟民,他不顧個人安危,曾帶領救護隊攜帶藥物赴災區救治傷病員。他還在那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的年代里投入重金,興辦慈善和教育事業。設育嬰堂收容了上百名孤兒,使其得以生存呵護。投資興辦育德中學(今西安市第三十八中學)和冀光小學(今西安市東三路小學),給當時處于凋敝狀態的西安教育輸入一點生機。
特別值得提及的是,父親對于文化藝術與圖書出版事業的積極支持。父親與著名國畫大師趙望云先生交情篤厚,他們是束鹿同鄉,并且趙夫人楊素芳又是父親的同學楊廷玉之妹,兩家常常往來。趙望云先生早就企望著能夠創辦一個綜合性圖文雜志,以活躍文壇,扶持新人。父親聞悉后,盡快籌備了出刊所需的社址用房及一些費用。刊物定名《雍華》圖文雜志。“雍”,古九州之一,曾轄今西安等地,“雍華”,寓意西安。趙望云先生任總編輯,黃胄任編輯。我的父親賈若萍為法人,以他的名字登記出刊。文學家鄭伯奇寫創刊詞。原社址在西安市東大街539號,與菊花園相對處,后遷至西安市糧道巷乙字10號(原趙望云先生家)。黃胄先生主辦。創刊號于1946年12月1日出版,到1948年春被迫停刊,共出版十期。(編者按:《雍華》圖文雜志共出版幾期?一說十期,據《從學徒到大師——趙望云傳》。一說八期,據上海作家協會圖書館收藏一套,僅八期。)
《雍華》圖文雜志是當時活躍在西北的惟一一家進步文學藝術綜合月刊。內容主要以繪畫等藝術形式,描寫國內各地人文自然情況,并雜以文藝創作(小說、散文、詩歌)及改造中國繪畫的理論文章。以美術而論,包括國畫、漫畫、速寫、木刻等多種形式。正因《雍華》是藝術家和新秀的創作園地,面向大眾,自始至終得到文學藝術界名流的熱誠關心和支持,鄭伯奇、徐悲鴻、張大干、姚雪垠、葉淺予、梁白波、黃苗子、方濟眾等屢賜佳作。由于有這樣一批藝術大家和大眾的協助,《雍華》圖文雜志得以克服巨大困難,堅持出版前后三年,成為那時西安惟一一種出版三期沒有夭折的刊物。
《雍華》圖文雜志關注人民大眾,著重反映勞動者的苦難生活。征稿內容健康鮮明。強調以農民生活為主題,以都市生活為主題,以學生生活為主題。要求文學作品以白話文為主。在那個時代,辦這樣的刊物,其艱難困苦,可以想見。不但要受到反動當局的嚴格控制與審查,并且承擔著由物價飛漲帶來的巨大經濟壓力。
《雍華》圖文雜志第八期致讀者中說:“本刊至今已有一周年多,回想在一年中我們所花的人力、物力及物價波漲的倍數,不由發生復雜難言的悵惘,再想想如何走上展現在前面的途境,更不由得打個寒噤。”
又說:“本刊應該每月出版一期,那么達十三個多的歲月里,最少要出版十三期了,可是慚愧得很,僅僅出版了八期,但是在這短促的八期,蒙眾多朋友熱心惠助所致呢。同時因了許多藝壇先進的供稿和指導,因了熱心文化事業的朋友們與讀者的援助,才使我們下定決心長久維持下去。”
在第六期出版的時候,曾有朋友來信說,“算了吧,人們飯都沒得吃了,還‘文’什么‘化’呢?這年頭誰還買書”!
《雍華》圖文雜志創刊后一年多,物價飛漲約在六十倍以上。第一期時,每令紙為五萬元,第二期時(1947年元旦出版)已漲到八萬元,一年后達五十萬元以上。制版費也增長了四十倍以上。總之,《雍華》圖文雜志能否辦下去,一開始就受到物價飛漲的嚴重沖擊。我的父親賈若萍,熱心文化藝術事業,勝過自己的身家財產,堅定的大力支持,不斷解囊惠助,才能維持下來。設想一下當時的情景。即使只辦一兩期,也是非常不易之事。
這十期《雍華》圖文雜志,真實而生動地記錄了當時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大眾的生活實際。在“為人生而藝術”、“我手寫我心”的思想指導下,一批藝術家走出畫室,深人民間,創作了一批內容深刻的作品,趙望云先生率先和學生黃胄、方濟眾、徐庶之等用畫筆狀寫民間疾苦,在《雍華》圖文雜志發表。如“逃難的災民”、“茶館中的市民”、“集市上的商販”、“理發的”、“拉車的”、“肥皂業工人”等等,都是反映了下層人民困苦求生的紀實畫幅。黃胄當年所畫大量黃泛區速寫,都首先在《雍華》圖文雜志發表。在他的“難民圖”中,逃荒要飯的一老一小,瘦骨嶙峋乞討求生的寫生紀實,震撼人心。還有葉淺予的漫畫,方濟眾的詩作,都對于黑暗統治作出辛辣揭露和無情抨擊。
《雍華》圖文雜志真實的記載了陜西文化藝術史和舊中國苦難大眾生活史的一頁,同時也是已故長安畫派創始人、一代著名國畫大師趙望云先生生平經歷的一個重要部分。《雍華》圖文雜志的創辦,也是藝術大師趙望云先生與熱愛藝術事業的賈若萍先生莫逆之交的最好見證。《雍華》圖文雜志在陜西乃至中國的文化藝術史中,應該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的父親賈若萍也是一個文化藝術品的收藏家。他收藏了從創刊到終刊的全部《雍華》圖文雜志。他還收藏了王和谷、惲南田、金農、王杰、任伯年、吳昌碩、張大干、徐悲鴻、于右任、吳稚暉等人的眾多作品,尤其是收藏有近百幅趙望云、黃胄、方濟眾的作品。遺憾的是,所有這一切,都在“文革”浩劫中被抄掠一空。“文革”結束后,落實黨的政策,在黃胄、方濟眾等人的關心下,也只退還了其中很少一小部分。現在我僅存有一冊《雍華》圖文雜志,即1948年1月10日出版的第八期。時隔半個世紀的今天,再睹《雍華》圖文雜志,實乃親切難得。同時,也不由得回憶起小時候,常常聽父親講他同這些文化藝術名流的交往之情,以及黃胄先生、方濟眾先生、徐庶之先生生前對我的教誨與勉勵。黃胄在我的印譜中贈題“繼承傳統為民族藝術增光”。徐庶之先生題“鐵筆生輝”。方濟眾先生為我刻制的印鈕作品刊登在香港文匯報《中國書畫刊》上撰文:“印之有鈕、鈕之有藝、藝術之有優雅俗高下之分,中國可謂獨擅其美矣!刻印制鈕代有名家,今觀賈君德宇所制之鈕亦多生動精美之至,若再從秦漢石刻造型及現實物象中多下功夫,當更臻佳境矣”。1983年,方老和畫家趙振川兄共同介紹我加入了中國美協陜西分會和中國書協陜西分會。我將永遠銘記先輩的教導,不負友人的厚望,為民族藝術而努力奮發向上。
又及:我的父親熱愛祖國、擁護共產黨。全國解放前夕,當解放軍借面時,他帶頭完成任務,支援了解放大西北的戰斗。解放后,在國家發行公債時,不僅自己首先認購,并且積極宣傳,在西安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被推選為工商稅務評議員。1950年12月,中國救濟總會西安分會成立,被聘為特邀代表。國內凡遭遇災情,他都積極解囊,捐款捐物相助,直至耄耋之年,他的這種義舉,仍受到西安市人民政府救災辦公室通報表彰,西安晚報也以《留款不留名義舉送真情》為題載文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