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道證明題,我會用足夠多的時間去證明它。假若這道題要證明的對象是自己,我會用足夠大的勇氣去證明自己。
——題記
選擇文科,在我看來是因為對理化生這種邏輯要求極高的科目有著一種難以名狀的恐懼。終有一口,我可以名正言順地將自己與它們“隔膜”起來,卻不料,數學獨霸了我的“邏輯領域”。
一直以來,我對數學存在著形而上的費解,想不通為什么非得積化和差、和差化積;不明白一個小小的等號,為什么會對一道12分的題目起決定性的作用;更弄不清花了兩節課的時間研究一條拋物線,對將來的工作會有多少用處。總而言之,我對阿拉伯數字與幾何圖形完全沒有概念。可惜文科的高考還是偏偏與數學扯上關系,用數學老師的話講是“關系大了”!數學老師為了用淺顯易懂形象生動的文學語句來讓我們理解數學在文科中到底有多重要,而作了這樣一個比喻:高考好比是一場球賽,你要為你的球隊排兵布陣,請聽好,語文和英語是前鋒自不必說,政史地是后位也是當然,剩下的是中場這個球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要贏得比賽的關鍵——數學當之無愧。
全場愕然。在驚嘆數學老師有這樣深奧的見解之余,都不禁為自己這支沒有強大中場的破爛球隊感到自卑。
自從對數學有了表面的理解之后,我們便投入到了無限的題海中去。一日,數學老師一改以往的教學方式,而利用寶貴的上課時間只請三位同學到黑板上做題,以此展示近段時間主攻數學的成果。
大家紛紛對這場所謂“數學革命”抱有極大興趣,可不幸的是,我卻成了“此革命犧牲的第一人”,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條件下,上了“光榮”的講臺。可憐我缺乏劉·數學的信心,面對眼前“簡單”的證明題居然無從下手。磨磨蹭蹭地過了幾分鐘,我盲日地寫了幾個“因為”、“所以”、“=>”,之后還光明正大地寫上“∴結論成立:”這個讓自己都感覺不好意思的話,狼狽地回了座位。
坐定之后,就聽到數學老師語重心長的教導,心中先是一陣不快,再后來轉化成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其實我是會做的,只不過有點緊張,要是在底下做肯定能做對……”一時間,我竟然覺得黑板上把自己“難住”的證明題跟小學生的算術一樣簡單。
三
數學老師有兩個愛好,一個是考試,一個是排名,這兩項工作一周要做兩次。因此,整個班級每天都人心惶惶,生怕這些“恐怖襲擊”給我們的身心帶來陰影。真是怕鬼有鬼。下午第三節課,老師拿來了一批試卷,要求兩節課內完成。按上期排名來看,這次考試對我至關重要。可是自己就是沒這個信心,怕是這次又要“落第”了。接過考卷,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考,可是今天的題目好生面熟,莫非……果然,我情不自禁地做了個“V”手勢以表內心的喜悅之情。我一口氣就將它做完了,早早地交了卷子回家。
原本一心以為這次考試準能得高分,名次又上了。可誰知,偏偏有人就不信。考卷改出來時,我大概只錯了2分,此撲舉引起了班主任與數學老師的重視,廣大同學階級也普遍關注。大家都以為這樣的分數出在我身上實在是不可思議。下了課,好友拍著我的肩膀說:“老兄,下次作弊也要聰明點,不能得太高的分。”班主任也來找我,并且發表了——篇長達一節多課的反作弊演說。我呢,真是欲哭無淚,只好唱起了《感天動地竇娥冤》。
四
原來我打算跟大家講清楚,可是這一來“勞民傷財”,二來大家也未必肯信,不是個權宜之計。我拿著那張98分的試卷,想再做—一遍給大家看,可這也不能說明什么問題。突然地,我想起了那一次被老師叫到黑板上做證明題的情況。我感到別人懷疑自己是有道理的。那么,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用足夠多的時間去做每一道數學題,用足夠大的勇氣去證明自己。
我去做了,只是因為要挽回自己一點小小的尊嚴。我開始努力地學習數學,決定摒棄阿Q的精神勝利法。我于是也決定將自己的“中場”訓練到打·人世界杯的程度。讓我高興的是,我的付出是有成果的,第二次數學考試,我的分數仍然是98分,惟一不同的是這次的考卷我絕對沒做過。
不管大家信不信這成績是否真實,我依然高興自己證明成功。這一次,當我寫下“∴結論成立”的時候,是理直氣壯的,反而讓拍著我的肩膀“好心勸告”我的好友感到了幾分汗顏。
五
給你一道證明題,相信你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將它證完。可是將證明的對象換成自己,你還會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