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收藏隊伍迅速擴大, 大有“忽如一夜春風來”之勢。許 多投資者對古玩、字畫、錢幣、郵 票等下了很大的賭注,希望能夠 保值升值,一夜暴發(fā)成百萬富 翁。但投資的結(jié)果往往事與愿 違,投資者甚至虧了血本或傾家 蕩產(chǎn)、外債累累……
惡炒起狂潮
藏界刮起“黑旋風”
目前,在收藏市場上,動輒 便會掀起一陣鋪天蓋地、令人發(fā) 狂心跳的惡炒狂潮。電話磁卡是 近些年電信事業(yè)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 一種記賬卡,卻被一些收藏者視 為能升值的收藏品,而一些不法 牟利之徒更是在市場上使盡呼 風喚雨的本事,一時間,惡炒狂 潮在收藏界刮起了“旋風”。如 1995年才面世的一種6張一套的 電話磁卡,原值僅300元,到2000 年春節(jié)前后,已被炒到3000多 元,而在一些江南城市卻被炒到 5000-7000元。一些不知根底的 收藏者見磁卡可獲暴利,便投進 全部家當購進,其結(jié)果必定是血 本無歸。
真假難辨
贗品多多
在市場上,一種藝術(shù)品的真贗,價格有著天地之差。而當今流行的字畫拍賣品,也是贗品多多,雖打著公開拍賣的牌子,卻搞得撲朔迷離,使收藏者真假難辨。投資者冒著風險投出全部血本,卻購得一件贗品時,心中那份沮喪和苦澀是一般人難以想 像的。如兩年前浙江紹興紡織有 限公司曾以111萬元高價買進張 大千的《仿古溪山水圖》,后經(jīng)過 鑒定認為是贗品,遂向法院起 訴,經(jīng)過一年多的審理,法院判 決原告敗訴。今年3月份,南京農(nóng) 民趙某,在過路客手中買了“太 平天國圣寶”,以為能到國際市 場賣到1萬美金,殊不知到手的 是紅銅鑄的偽品。最后不得不背 著外債外出打工。另外,在社會 上還有個別人編造故事,有意把 偽品說成真品來在藏界圈內(nèi)行 騙牟取不義之財,更值得收藏者 警惕。
投資字畫風險大
一跌干丈誰人知
在去年5月美國紐約拍賣會上,日本齋藤了英以8250萬美元和7810萬美元的天價,買下梵高的《加歇醫(yī)生的畫像》和雷諾阿的《紅磨坊街的舞會》,當時賣方開出的收購價為3500萬美元。不過,畢加索的一幅《鏡》的作品,在2000年紐約拍賣會上以2400萬美元拍賣,但2001年該畫僅以1820萬美元成交,如果加上匯率變化,實際損失接近一半。
收藏投資須冷靜
莫使收藏史品位
收藏是美好的,藝術(shù)是無價的,但藝術(shù)晶進人市場則有價,市場用價格衡量藝術(shù)。當然,決定藝術(shù)價值的因素相當多,它包括藝術(shù)水平存世或印制發(fā)行數(shù)量、保存現(xiàn)狀、品相新舊、市場需求、專家評估等。若能投資得當,則可轉(zhuǎn)手獲利;若投資不當,即被套牢。但收藏也要確定正確的收藏意識,要把收藏當作一項高尚的有益的文化活動,莫讓錢財蔽日。
毋庸諱言,在當今的收藏熱潮中,真正把欣賞、珍藏、研究作為收藏目的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多數(shù)收藏者是把收藏當作一項愛好和一條可保值增值的途徑,才涉足此道的。但是,倘若一味追求收藏增值的最大額度,從而加入到收藏道德晶位失落的行列,那就不是正道了。更有些收藏者缺乏收藏知識,缺乏辨別真假藝術(shù)的能力,被一些大小報刊、廣告蠱惑人心的詞語所迷惑,盲目投資,不惜押上全部財產(chǎn),加入惡炒行列,其結(jié)果不但是自己經(jīng)濟上吃虧上當,還在惡炒中起到了助紂為虐的作用,最終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可悲下場。為此,藝術(shù)晶投資收藏,切勿去冒大風險,應保持頭腦冷靜,更不能盲目加入惡炒行列,否則吃虧的將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