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是家喻戶曉的形象,可它的原型無支祈(又稱無支祁、無支奇、巫支祁)卻鮮為人知。無支祈的神話故事,在吳承恩《西游記》問世前,就在我國流行十分廣泛,唐《國史衤甫》、宋《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明《駢雅釋》等書中都有記載,尤其是其中大禹降服無支祈的故事流傳更廣。正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里指出的:吳承恩的《西游記》將無支祈“神變奮空”,“于是禹伏無支祈的故事遂以湮昧。”(湮昧:埋沒。)
傳說中的無支祈是淮水的水神。大禹治水,3次到淮河源頭的桐柏山下(河南與湖北兩省邊境)。無支祈利用驚風狂雷、石吼樹鳴等自然災害與大禹作對。大禹怒火中燒,召集各路神祗抓住了淮渦水神無支祈。這水神形狀像猿猴,縮鼻高額,青身白頭,金目白牙,脖頸伸出有百尺長,力氣大過9頭象。它不但能輕便快速地搏擊、跳躍、奔跑,還能回答人的問題,能分辨江淮的深淺與濕地的遠近。起初,大禹手下的神祗聽說要去捉拿水妖,一個個都嚇慌了,都跑過來請求禹帝饒命。禹疑心他們包庇妖物,便把他們當中的幾個如鴻蒙氏、商章氏、兜盧氏、梨婁氏等囚禁起來,加以審問。果然問出實情:無支祈火眼金睛千變?nèi)f化,無法治服。于是禹親自下達命令給夔龍(又名夔牛、夔年),叫他想辦法除妖。夔把這妖怪擒來,禹把它交給童律,童律管不住;交給烏木由,烏木由也管不了;交給庚辰,只有庚辰才能管束它。那時數(shù)以千計的妖物如木魅、水靈、山妖、石怪等等都來搗亂,聚繞在怪物周圍,企圖把它掩護起來。庚辰便拿戟把所有的妖物都趕跑。大禹令人拿大鐵鎖來,鎖在無支祈的脖頸上,又將鼻孔穿上了金鈴,把它押去鎮(zhèn)在淮陰龜山足下,使淮水從此可以平安地流入海中。
吳承恩幼年時就喜歡聽神話故事,喜愛讀志怪小說。他從老人們講的“禹王降伏無支祈”的故事中獲得靈感,把無支祈的影子提升為孫悟空的形象,成為機智勇敢、聰明伶俐的文學人物。以孫悟空為主要人物的《西游記》成為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