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后,西方的科學技術開始由南向北、由東向西傳入我國。清朝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二月,清政府在甘肅省會蘭州設立了“電報局”,開始在陜甘兩省籌劃架設有線電報的線路。同年十月,一條東起陜西西安、西到甘肅肅州(今甘肅酒泉),翻山越嶺,全長2900余里的電線架設完成。此項工程所用的材料費、人工費等總共花費白銀20余萬兩,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
當時,地處西北邊陲的隴東地區因為交通閉塞,通訊不便,當地人對新生事物充滿著神秘感。他們把那些從外國傳來的東西一律叫做“洋××”,如將火柴叫“洋火”,將蠟燭叫“洋蠟”,稱電線桿為“洋桿”等等。而凡是帶“洋”字的東西,人們無不心存戒備,充滿敵意和排斥感。
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春夏之交,隴東地區遭遇了多年未遇的持續干旱。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地區的旱情尤為嚴重,當年的夏糧幾乎全部絕收。由于干旱,秋莊稼又很難下種。心急如焚的涇州百姓又是燒香磕頭,又是求神問卜,虔誠地祈求“龍王爺”能普降及時雨給他們??墒?,不管人們如何虔誠地祈求,火辣辣的太陽每天依舊燒烤著大地,“龍王爺”始終不見開恩。就在這時,一個謠言在涇州百姓中悄悄地傳開了:天不下雨是因為“洋桿”收走了雷公的電,惹怒了“龍王爺”而造成的。這個謠傳不脛而走,迅速傳遍了涇州及其周邊地區。于是,因干旱而遷怒于“洋桿”的涇州等地的老百姓自發地醞釀了一場拔除電線桿的暴力運動。旬日之間,以涇州為中心,東起陜西長武,西到甘肅平涼白水,憤怒的人們將連綿百余里的電線桿幾乎全都拔光了。拔除掉的電線桿被人們集中成堆,點火焚燒,無人敢阻攔。
清政府接到“拔電桿”一案的報告后,極為震怒。慈禧太后下旨命令陜甘兩省大員徹底查辦,嚴懲破壞電線、給朝廷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刁民”。“拔電桿”一案遂成為當時轟動一時的全國性大案。
當時涇州縣的縣令是直隸人賈勛。因為涇州是“拔電桿”一案的發源地,涉案的百姓非常多,許多人甚至全家都因參與拔電桿而被關了起來。在如何處理這些被關押的老百姓這個問題上,賈縣令認為,拔電桿案不同于一般的殺人放火案件,它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當地“風氣未開”,人們對新生事物缺乏認識,加之旱情嚴重造成的。所以此案雖然于法難容,但于情于理,涇州老百姓卻值得同情。因此,賈縣令實在不忍心株連眾多無知的涇州窮苦百姓,讓他們或飽受牢獄之苦,或因此而丟掉性命。怎么樣才能做到既能向朝廷交差,又能挽救眾多的涇州百姓呢?經過深思熟慮,賈縣令終于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經過詳細了解,賈縣令得知在拘押的人犯中,有一個年齡最大的窯店農民,名叫王萬清。王萬清為人正直,行俠仗義,喜歡抱打不平。于是,賈縣令私下單獨會見了王萬清,向王萬清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婉言勸導王萬清說:“您已經是年愈花甲的老人了,如果您能獨自承擔此案的責任,就可以挽救眾多涇州父老百姓的性命。不知尊意如何?”王萬清明白了賈縣令的用意后,毫不猶豫地滿口答應。公開審理這一天,王萬清果然挺身而出,慷慨陳詞,將“煽動”、“組織”群眾拔電桿的罪名全部攬在自己身上。最后,賈縣令將王萬清定為“主犯”,判處死刑。而眾多的涇州百姓卻因此而得以活命,得以免受牢獄之災。王萬清被處死后,賈縣令又私下親自關照地方政府,要求妥善安置王萬清遺屬的生活。而涇州百姓為感謝王萬清的大恩大德,在王萬清的故鄉窯店建立了“王公祠堂”,以示紀念。
此案中的涇州縣令賈勛作為一個封建的士大夫,又在交通閉塞、文化落后的西北邊陲隴東為官,卻能申明大義,敢于冒丟掉頭上“烏紗帽”甚至殺頭的危險,挽救眾多涇州百姓的生命,實在是難能可貴。而窯店農民王萬清為了挽救眾鄉親的性命,將所有的“罪名”都強加在自己身上,同樣值得后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