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窗》2003年第10期第25頁曾刊發過趙健先生《“畏我復卻去”讀解》一文(以下簡稱“原文”),針對源于杜甫組詩《羌村三首》(其二)中的“畏我復卻去”句該當何解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原文如下——
……至于“畏我復卻去”,其含義似乎就很容易推知“畏”者,“怕”也。“復”者,“又”也。……何況,“卻”乃“后退”之意,試想,杜甫闊別妻兒一年有余,“嬌兒”本來就對他感到陌生,何況他“還家少歡趣”,回來后還老是繃著個臉……這怎能不讓“嬌兒”望而生畏,繼而怯生生地看著他,一步步地退去呢?(引文完)
綜觀上引原文的主要觀點,不難看出,原文是反對把“畏我復卻去”句訓為“生怕‘我’剛剛回家,一會兒又要離家而‘去’唄!”的譯釋的,而是堅持把“畏我復卻去”訓作“又害怕地一步步離我而去”。筆者對趙文中所持的觀點不敢茍同。
首先,訓詞釋句當“觀境為訓”,當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訓詁原則。“畏我復卻去”句之前尚有“嬌兒不離膝”句,杜甫在離家一年多又回家之后,既然是“嬌兒”(指杜甫的兒子宗武,小名驥子,為杜甫最疼愛者)在血緣與親情因素的自然驅動之下已然是緊緊依偎在父親的懷抱之中,這就非常鑿實而明白地告訴人們,“嬌兒”(宗武)與父親(杜甫)之間的感情是非常親密的,原文所作的訓釋未免失之好奇,是經不起推敲的。其次,再來看一看原文對“畏我復卻去”句里“卻”字所作的訓釋。據前引可知,原文是把這里的“卻”訓為“后退”。這里的“卻”是一個虛詞,其意義是“又”。“復卻”在此是同義并列復合詞(亦稱同義復詞),二字而一義,即“復”與“卻”二者都是“又”的意思。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卻,副詞。二、………可譯為‘又’。“欲著卻休知不稱,折腰無復舊形容”。(《白居易集·元九以綠絲布白輕裕見寄》)據此可明,“復”與“卻”二者可構成同義復詞,二字而一義,作“復卻”(共為“又”義)。
最后,還有一個證據亦足以說明宜把“畏我復卻去”句訓為(嬌兒)害怕我又離家而去。讀北宋詩人陳師道《別三子》詩,其中有這樣四句:“有女初束發,已知生離悲。枕我不肯起,畏我從此辭。”陳詩中的后兩句當是從杜詩中的“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二句脫胎而來。這是因為,陳師道是宋代眾多詩人中向杜甫學習的一個積極而重要的代表人物。我們用陳師道之詩來解杜甫之詩,使陳詩與杜詩二者之間“比較互證”,亦足以證明把“畏我復卻去”句訓為“害怕我又離家而去。”既平正通達,又怡然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