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四川樂山嘉定府中學堂讀書時,一次偕六七個同學去游觀音廟(廟內有佛祖殿和觀音閣)。游到觀音閣時,見有兩個神龕,一個里面是千手觀音,另一個里面是送子觀音,千手觀音配有匾額和對聯,送子觀音卻只有匾額,而無對聯。匾額是“有求必應”。同學們對郭沫若說:“送子觀音有匾額,無對聯。你何不寫一副對聯作為我們游覽的紀念?”郭沫若說:“當然可以。”隨即叫尼姑取來紙筆,略加思索,一揮而就:
雨打紅蓮房房生子
風吹紫竹個個添丁
幾個同學齊聲稱贊,這副對聯對送子觀音來說,是最合適的了,真是難得的佳聯。
又一次,郭沫若也是與同學結伴春游樂山縣任家壩高山寺。寺前側有一矮廟,內供有阿彌陀佛,是石質的,只刻有一個頭像,身子是一個七八尺高的長條石,并無四肢,僅長條石當中刻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這是一尊奇怪的神像。同學們又要郭沫若寫副對聯。郭沫若觀看良久,叫一同學去向高山寺僧人要來筆墨,揮筆在“南無阿彌陀佛”兩側的柱子上寫了副對聯:
不必現身說法
只要有臉見人
同學們回去講給老師聽了,老師稱贊這副對聯是諷世之佳作。
還有一次,郭沫若與同學去看木偶劇,看完后,寫了一副對聯送給劇團。聯曰:
光是出頭,總不說話
要想松手,又怕丟人
這副對聯妙極了,不僅詼諧,而且既諷世又警世。
郭沫若14歲那年的一個星期天,他和幾個同學在樂山城里游玩,看到農民挑大糞出城時,守城門的役吏卻以維護衛生為名,硬要農民每人交兩塊錢的“衛生稅”。郭沫若聽了很氣憤,當即寫出一聯:
自古未聞糞有稅
而今只剩屁無捐
圍觀的人讀了,拍手叫好。役吏聽了,自知理虧,灰溜溜地走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