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人們經常用“兩袖清風”一詞來比喻為官廉潔。關于這一成語的出處,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出自于明代廉吏于謙的《入京》詩:“絹帕蘑菇并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癌閻話短長。”
其實早在元朝文學家魏初的《送楊季海》一詩中就已出現了“交親零落鬢如絲,兩袖清風一束詩”。魏初,字太初,號青崖,著有《青崖集》五卷,曾任元朝中書省掾吏、監察御史、南臺御史中丞等官職,品性清廉,頗有政聲。
此外,元朝陳基在《次韻吳江道中》一詩中也有這樣的句子:“兩袖清風身欲飄,仗藜隨月步長橋。”只不過當時這一詞語還沒有與為官清廉這一意思聯系在一起。到了明朝吳應箕的筆下,“兩袖清風”這一成語就已被用來表達清貧之意了:“入計時,止于兩袖清風,欲送其老母歸楚,至不能治裝以去。”從此以后,“兩袖清風”(亦作“清風兩袖”)才逐漸演變為官清廉的意思。如明朝另一位清官況鐘(1383~1443年)在出任蘇州知府任滿赴京考績時,為拒收群眾送的禮物,就曾作詩云:“清風兩袖朝天去,不帶江南一寸綿。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灑酒注如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