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想過成為一名作家或詩人,更不懂得夢想當母親。
咳,17歲!
舒婷,原名龔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1981年調到福建文聯從事專業創作,現為中國作協會員,福建作協理事。198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其詩集《雙桅船》,獲中國作協第一屆優秀新詩(詩集)獎。《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獲1981年全國優秀詩歌獎。主要著作:《舒婷顧城抒情詩選》,《致橡樹》,散文集《心煙》等。
從前,在俄羅斯的一個小鎮里,住著一位鞋匠,名叫馬丁·阿維德伊奇。他在地下室里有一間小屋,屋子只有一扇窗戶,從窗戶往上看,可以看見街道。盡管從窗戶里只能看到來往行人的腳,但馬丁卻能從他們的靴子上認出他們來。他在這個地方已生活了很長時間,有很多老相識。周圍的鄰居,幾乎沒有一個人的靴子不是在他手里經過了一兩次的,所以,他常常能從窗戶里欣賞自己的手藝。有的是經他重新換了靴底的,有的是補綴了的,有的是加了線的,有的甚至還是換了新的靴面的。他是個忙人,因為他活做得好,用的料也好,收費卻不高,而且還值得讓人信賴。如果他能按約完成工作,他決不拖延,如果他不能,也從來如實相告,從不尋找什么借口。所以他遠近聞名,有干不完的活。
馬丁一直是個好人,但隨著年齡增大,他開始更多地考慮靈魂方面的事,與上帝靠得越來越近了。
從那以后,馬丁的整個生活就改變了。他的生活變得平和而充滿歡樂;早晨,從坐下來開始干活,當完成了一天的活計,他把油燈從墻上取下來,放在桌上,然后從書架上取下《圣經》,打開來,便坐下來閱讀。他讀的越多,就了解得越深,心里就越清楚,越幸福。
一次.馬丁讀《圣經》讀到很晚,他被書吸引住了。他讀的那章是“路加福音”,在第6節,他讀到了以下文字:
有人打你這邊的臉,連那邊的臉也由他打。有人奪你的外衣,連內衣也由他拿去。凡求你的,就給他。有人奪你的東西去,不用再要回來。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他思考了一會兒這段文字,正想上床,但又離不開書,便繼續往下讀第7節——關于百夫長、寡婦的兒子和對施洗約翰派來的門徒的答復的那一節——讀到了一個富有的法利賽人邀請主進他的家的那一段。他讀到,那個有罪的女人用香膏抹他的腳,并且用淚洗他的腳,主便赦免了她。他讀到:
于是轉過來向著那女人,對西門說:“你看見這女人了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但這女人用眼淚濕了我的腳,并用頭發擦干。你沒有與我親嘴,但這女人從我進來的時候就不住地用嘴親我的腳。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但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腳。”
讀到這些話,他想:“他沒有用水洗主的腳,沒有親他,沒有用油膏抹主的頭……”馬丁再一次摘下眼鏡,放在書上,仔細思量。
“我想,那法利賽人肯定像我這樣,也是只想著自己——怎樣弄到一杯茶,怎樣使自己溫暖舒服,從不想到客人。他照顧自己,但對客人卻一點也不在乎。客人是誰?是主!如果主到我這兒來,我會像這樣表現嗎?”
后來,馬丁頭枕雙臂,朦朦朧朧地進入了夢鄉。
“馬丁!”突然,他聽到似乎有人在他耳邊細聲叫著。
他從睡夢中問道:“誰呀?”
他轉頭看看周圍,看看大門,沒有看見人。他又問了一聲。然后他清清楚楚地聽見:“馬丁,馬丁!明天你看著街上,你會看見我。”
馬丁醒過來,從椅子上站起,揉揉雙眼,他不知道聽到這些話時自己是在做夢,還是清醒著的。他熄了燈,上床睡覺去了。
第二天早上,天沒亮,他就起床了,作了禱告,生上火,做了一些菜湯和蕎麥粥,點燃茶爐,系上圍裙,坐在窗邊,開始工作了。他不停地抬頭看著街上,每當有穿著他不熟悉的靴子的人經過,他就會站起來看,以便不僅看清楚走過去這個人的腳,而且還看清他的臉。一個穿新氈靴的仆人走過去,接著是一個挑水的。現在又來了一個尼古拉王朝時期的老兵,他走近窗戶,手里還拿把鏟子。馬丁從靴子上認出來,這個老人就是斯特潘尼奇。他的靴子已經破舊不堪,馬丁曾給它補綴過一次皮。附近的一位商人收留了他,他平時的工作就是幫仆人做點事。這時,他正在清理馬丁窗前的積雪。馬丁看了看他,然后就繼續工作了。
剛縫了10針,他又忍不住向窗外看看。他看到,斯特潘尼奇已將鏟子靠在了墻上,自己正在一邊休息,也許是在取暖。看來,他已經老朽了,顯然,他已無力清除窗外的積雪了。
“我為什么不讓他進來喝些茶呢?”馬丁想,“茶爐上的茶已經煮開了。” 他把鞋錐插好,站起身,把茶壺拿到桌上,泡上了茶。他用手指敲著玻璃。斯特潘尼奇轉過身,來到窗前。馬丁用手示意,讓他進來,并過去打開了門。
“進來,”他說,“來暖暖身子吧!我想你肯定凍壞了。”
“上帝保佑你!”斯特潘尼奇答道,“我的骨頭都凍疼了。”他走了進來,先抖落身上的積雪,為了不在地板上留下印跡,又開始擦自己的鞋底。但擦靴子的時候,他踉踉蹌蹌的,幾乎跌倒。
“不要麻煩,不用擦鞋,”馬丁說,“過會我來擦地板,反正每天都要擦的。過來,朋友,坐下來喝杯茶。”
他倒滿了兩杯茶,把其中一杯給了客人,自己的那杯放在茶碟上,端起來,輕輕地吹著。
斯特潘尼奇一口氣喝干了那杯茶,將茶杯扣過來,底朝上,杯中剩下的那塊糖又放到桌上。他謝了馬丁,但從神情里可以看出來,他顯然還是想再喝一杯。
“再來一杯,”馬丁說著,又斟滿了客人和自己的茶杯。但當客人喝完了第二杯茶時,馬丁卻還一直看著街上。
“你在等什么人嗎?”客人問。
“等什么人?哎,我真不好意思對你說。我其實不是在等什么人,不過我昨晚聽到了什么聲音,腦子里總是忘不掉。我不知道這是幻覺還是真實的場景。你知道,朋友,昨天晚上我在讀《福音書》,讀到了耶穌基督在世受難行道的那段。我敢肯定,你一定聽說過這一段的。”
“我是聽說過,”斯特潘尼奇回答,“不過我是個睜眼瞎,讀不了書。”
“嗯,你知道,我讀到了他如何在世上行道。你知道,我正讀到他來到一個法利賽人的家里,而法利賽人沒有好好善待他的那一段。朋友,我讀的時候就想,他為何不誠心款待我主基督呢?假使我自己遇到這種事,正不知道該怎樣竭力歡迎他呢!可是朋友,當我正這么想的時候,睡意襲來,當我睡眼朦朧之際,聽到有人喚我的名字。我站起來,聽到有人在輕聲說:‘等著。我明天要來。’這種情況連續發生了兩次。實話跟你說,這件事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雖然我為自己感到害羞,但我一直企盼著他,親愛的主!”
斯特潘尼奇默不作聲地搖搖頭,喝完了杯子里的茶,把茶杯放在了一邊,但馬丁把茶杯拿過來,再次添滿了茶。
“謝謝你,馬丁·阿維德伊奇,”他說,“你讓我的靈魂和肉體都得到了食糧,感到了滿足。”
“我很歡迎你來。下次再來吧!我很高興接待客人。”馬丁說。
斯特潘尼奇走了,馬丁倒出茶壺里剩下的茶水,喝完后,把茶具放在一邊,又坐下來干活,縫起了一雙靴子。干活的時候,他又不停地抬頭看著窗外,想著在《圣經》里讀到的話,他的腦子里充滿了基督的教誨。
兩個士兵走了過去,一個穿著軍靴,一個穿著馬丁做的靴子。后來走過了鄰家的主人,穿著嶄新的套鞋,再后來走過了一個面包師,手里挎著籃子。這些人過去后,又來了一位婦人,穿著破舊的襪子,農民自制的鞋子。她走過窗子,但在墻根下停住了。馬丁透過窗戶打量著她,她是一個外地人,穿著破爛的衣服,手里還抱著一個孩子。她站在墻根,背對著風,要把孩子包起來,但她實在沒有東西可以用來包裹孩子。女人身上穿的是夏衣,但即使這單薄的夏衣也已破破爛爛了。隔著窗子,馬丁聽到了孩子的哭聲;女人想盡辦法哄著他,但沒有作用。馬丁站了起來,走出門,走上臺階,對她叫道:?親愛的,我說,親愛的1”。
女人聽到了,轉過身來。
“為什么抱著孩子站在寒風里呢?進來。屋里暖和,你能把孩子包得好點。這里來!”
女人看到一個系著圍裙、戴著眼鏡的老人在叫她,露出了驚異的神色,但還是跟老人走進了屋子。
他們走下臺階,進了小屋,老人把她領到了床邊。
“坐在那兒,我親愛的,那兒靠近火爐。暖暖身子,再給孩子喂點吃的。”
“我沒有奶了。大清早到現在,我什么東西也沒有下肚。”女人說著,但還是把奶頭塞進了孩子的嘴里。
馬丁搖著頭。他拿出一個湯盆,一些面包。然后他打開爐門,往湯盆里倒了些菜湯。他還拿出了煮粥的鍋,但燕麥粥還沒有煮好,于是他在桌上鋪好桌布,只好單把面包和湯拿了出來。
“坐下來吃點東西,親愛的,讓我幫你看會兒孩子。哎,托上帝的保佑,我也有過孩子。我知道怎樣照看孩子。”
女人畫了十字,坐在桌邊,開始吃起來,而馬丁把孩子放在床上,坐到了孩子的邊上。
馬丁嘆息了一聲。“你沒有再暖和一點的衣服了嗎?”他問。
“怎么可能有呢?”女人回答,“昨天,我把最后一條披巾當了,當得了6角錢。”
女人走過來,抱起了孩子,馬丁也站了起來。他走過去,從墻上掛著的衣物中,取了一件舊外套。
“拿著吧,”他說,“雖然這只是一件穿破了的舊衣服,但可以將孩子包起來。”
女人看著衣服,然后又抬頭看了看老人,接過衣服,不禁哭了起來。馬丁轉過身,在床底下摸索了一陣,拿出了一口小箱子。他在箱子里掏了一會,又坐在了女人的對面。女人對他說:“上帝保佑你,朋友。”
“看在基督的份上,把這個拿走吧。”馬丁說著,把6角錢給了她,讓她去贖回披巾。女人畫十字祝了福,馬丁也畫十字祝了福,然后目送著女人離去。
過了一會,馬丁又看到一位賣蘋果的老婦人站在了他的窗外。她背上背著一個口袋,口袋里裝滿了木屑,是要背回家去的。這肯定是她在某個工地上撿來的。
看來,她是被背上的那口袋東西壓疼了,她正想把口袋從一個肩頭換到另一個肩頭,于是,把口袋東西放在臺階上,蘋果籃子也放在地上,并搖晃著口袋里的木屑。她正忙著的時候,突然冒出了一個頭戴破帽的孩子,從籃子里一把抓了一只蘋果,馬上就想跑。但老婦人看到了,她轉過身,抓住了男孩的袖子。男孩掙扎著,企圖逃脫,但老婦人用雙手緊緊地抓著他,并打掉了他的帽子,抓住了他的頭發。男孩尖叫著,女人責罵著。馬丁丟下錐子,顧不得將它插好,就匆匆忙忙地跑出了門。他跌跌撞撞地跑上臺階,慌亂之中,眼鏡也摔到了地上。他跑到街上時,老女人正揪著男孩的頭發,口里罵著,要帶他去見警察。小男孩則掙扎著,為自己辯白道:“我并沒有拿你東西,你為什么打我?讓我走!”
馬丁將他們拉開。他拉著男孩的手,說:“讓他走吧!老婆婆。看在基督的份上,原諒他。”
“我要教訓教訓他,讓他過了一年都忘不了這事!我要把這無賴帶去見警察!”
馬丁開始懇求老婦人。
“讓他走吧!老婆婆。他不會再這樣做了。”
老婦人松了手,男孩正想跑走,但馬丁叫住了他。
“請老婆婆原諒你!”他說,“以后不能再這樣做了,我看你拿了蘋果。”
男孩哭了起來,向老婦人請求寬恕。
“這就對了。給你這個蘋果。”馬丁從籃子里拿了一個蘋果,遞給了男孩,并說道:“我會付你錢的,老婆婆。”
“你會把他們慣壞的,這些小無賴。”老婦人說。“他應該受到鞭打,這樣,他才會記住一個禮拜的教訓。”
“噢,老婆婆,老婆婆,’:馬丁說,“這是我們俗人的做法,但上帝可不是這樣行事的。如果男孩偷了一個蘋果要受鞭打,那么我們這些犯下了罪孽的人,該受怎樣的懲罰呢?”
老婦人無言了。
馬丁又講了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一個東家免去了仆人的一筆大債,仆人出門后,卻扼住了欠他債的債戶的喉管。老婦人從頭到尾聽完了故事,男孩也站在一邊聽著。
“上帝要我們寬恕別人,”馬丁·說,“要不我們自己也得不到寬恕。寬恕每一個人,那不會思想的年輕人,更加應該得到寬恕。”
老婦人點了點頭,嘆息道。
“說得不錯,”她說,“但他們已經被完全寵壞了。”
“既然如此,我們老年人更應該給他們做出好的榜樣。”馬丁回答。
“我說的也正是這意思,”老婦人說,“我曾經也有7個孩子,現在只剩一個女兒了。”老婦人便開始講述她同女兒住在何處,生活得怎樣,有幾個外孫子。“就這樣,”她說,“我剩下的力氣已不多了,但為了我的外孫們,我努力工作,他們都是好孩子。沒有人出來迎接我,只有他們。小安妮一刻也不愿離開我,整天叫著,‘外婆,親愛的外婆,親親外婆。”’說到這兒,老婦人的心腸完全軟下來了。
“當然,這孩子只是有點淘氣。”她說的是那個男孩。
當老婦人要把口袋背到背上的時候,小男孩一步走到她面前,說:“我幫你背吧!老婆婆。我與你同路。”
老婦人點了點頭,把口袋放到了男孩的背上,兩人一起往前走去,老婦人連馬丁的蘋果錢也忘記要了。馬丁站著,看著他們有說有笑地一起走去。
當他們從視線里消失的時候,馬丁回到了自己的小屋。他在臺階上發現了自己的眼鏡,還好,沒有摔碎,他撿起錐子,重新開始干活。他干了一會,不久,他發現屋子里的光線已經暗了下來,他連皮子上的針眼都看不清了,他看到,點燈的人正在把街燈一盞盞地點亮;
“該是點燈的時候了,”他想。他剪了剪燈繩,點上燈,文開始干活了。他做好了一雙靴子,轉過來翻過去,又檢查了一遍。靴子做得不錯。于是他收拾好工具,打掃干凈了邊角材料,歸置好毛刷、線和錐子,然后把燈從墻上取下來,放在桌上。之后他從書架上取下《福音書》。他原想翻到昨天晚上夾了塊摩洛哥革做了記號的地方,但一下翻到了別的地方。一翻開書,昨天的夢境就又浮現在了腦海,不久,又恍惚聽到有腳步聲響起,似乎有什么人在他背后走動。馬丁轉過身,他模模糊糊好像看到有人站在黑暗的角落里,但他看不出來是誰。然后傳來了低聲的耳語:“馬丁,馬丁,你不認識我嗎?”
“你是誰?”馬丁嘟噥著問。
“是我,”那個聲音說。隨后,從黑暗的角落里走出了斯特潘尼奇。他微笑著,而且像一片云一樣轉瞬不見了。
“是我,”那個聲音又說。隨后,從黑暗的角落里走出了抱著孩子的女人,女人微笑著,孩子也咯咯地笑著,她們瑪上也消失不見了。
“是我,”那個聲音又說。隨后,從黑暗的角落里又走出了老婦人和手拿蘋果的孩子,兩人都面帶微笑,很快又全都不見了。
馬丁心里充滿了歡樂。他在胸前畫了十字,戴上眼鏡,開始讀《福音書》中打開的那一頁。在那一頁的上方,他讀到;
我餓了,你們給我肉。我渴了,你們給我水喝。我是個外鄉人,你們迎我進家門。
那頁的下方,他又讀到: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所施給我這些卑賤兄弟中的一個,就是施在我身上。
于是馬丁恍然大佰,知道夢巳顯靈了,救世主今天確實來過了,而他還盡心招待了他。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出生于貴族家庭。上流社會的腐化,為以后在其巨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面打下基礎。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有自傳體小說《童年》、《少年》,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和短篇小說《琉森》、《三死》、《家庭幸福》等。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藝術已達爐火純青。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我和小C在街頭緊挨著走。我們像兩個年老的人一樣緩慢地蠕動。我把CD的音量調到最大,小C抱緊我的左胳膊,眼睛里寫滿了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