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紙幣進入流通領域與銅錢并行,約肇始于北宋初期。宋真宗趙恒咸平年間 (998~1003),紙鈔稱為“交子”和“錢引”,共發行八十八界,是世界上最早的鈔票。
紙鈔行世,后來即有偽鈔出現,它擾亂經濟,敗壞信譽,成為統治階級的心頭大患。為此,歷代王朝陸續制定嚴刑峻法,甚至動用鐵血手段鎮壓制售偽鈔之徒。同時又不斷改進防偽技術,完善防偽制度,為后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古代紙鈔的防偽手段歷代雖側重點不同,但歸納起來大約有7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控制印鈔材料 巴蜀是誕生古鈔用紙的主要產地,當地官民在防止偽鈔用紙方面積累了經驗,逐漸改進了紙的質量,故鈔用川紙“物料既精,工制不茍,民欲為偽,尚或難災。”可見古代川紙已成為印鈔的專用紙張。即是印鈔專用,在制度方面,官方明令天下,“民間私自買賣者犯禁,”違者除連打帶罰外,還要惹下殺身之禍。
統一書寫字跡 古鈔上的文字均由名家手書或皇帝御書,然后刻印,且文字較多。例如書刻《孝經》、《警世格言》等,有的則書刻刑律條文。文字一多,制偽者難以字字摹仿,只要鑒別出其“敗筆”,偽鈔即現廬山真面目。
印刷復雜圖案 宋代的“交子”上多印有房屋、樹木、人物,工藝“朱墨間錯,以為私記”。金代的“交鈔”,外作花紋邊欄,其上橫書貫數,左右書寫某字料、某字號,另外篆書禁條。現存世最古老的紙幣實物,是元代的“至元通行寶鈔”,僅存世三張,其“圖文錯落”,“鈐印清晰,”不易仿冒。清代的寶鈔上印有龍的圖案,正因為圖案復雜,作偽者不易臨摹。
層層鈐記簽押 最早由私人發行的“交子”,在質對后,要將收到的鈔數記在“交子”上,經簽押后,方可作現鈔使用。清代中期吃過偽鈔的苦頭,新鈔發于各省布政司要鈐印記,各府、縣也要簽押印證。然后發于錢莊,錢莊鈐私記,再行之流通領域。此法雖手續復雜,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成為防偽的有效措施被人們所接受。
重典懲處制售偽鈔者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紙鈔已稱“會子”,頒行懲處“偽造會子法”,對仿冒制偽者處斬,并將這一酷刑印在“會子”票面。金代的“交鈔”上也書有“偽造交鈔者斬”的字樣。元代“至元寶鈔”上印有“偽造者處死,首告者賞銀伍定(錠),仍給犯人財產”字樣。這后面一句話的意思是說,制假者必處極刑,不參與此事的家人還是要給出路的。清代對制售假鈔者嚴懲不貸,輕者處以斬監侯并殃及族人坐罪。
重賞首告揭發之人 宋代“偽造會子法”中規定,首告者賞錢千貫,不愿受者可得官,初授校慰銜。金代“交鈔”上也印有“告捕者賞錢三百貫”字樣。有律條為據,嚴懲和重賞并濟,官民暴好。
建立辨識偽鈔的組織金代戶部尚書高汝礪建策:“鈔法務在必行,府州縣鎮宜籍辨鈔之人,給以條印聽與人辨驗。”意思是說在民間設立一辨識偽鈔的組織,請精于此道者任職,發給律條和職司憑證。遇有偽鈔行世,即可當場辨識,可以酌量取資。即“隨貫量給二錢,貫例雖多,六錢即止”,防止多收資費漁利。
(編輯/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