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君左(1899—1972),宇家鉞,號意園,湖南漢壽人,著名散文家、詩人。曾加入文學研究會,被魯迅列入“京派作家”。擔任《國民日報》主筆、《蘭州日報》社長。擅作游記散文,被臺灣文壇譽為“中國現代游記寫作第一名家”。
20世紀30年代初期,易君左以揚州民俗風情和歷史典故為素材,創作了散文集《閑話揚州》,由中華書局出版。因該書部分記敘和描寫與實際情況有出入,引起許多揚州人的不滿,一些揚州人甚至以易君左誹謗揚州人為由將其訴諸法院,后經揚州籍的民國元老王柏齡出面調解才達成協議:易在報上公開道歉,該書立即停止發行,歷時兩個月的風波才告平息。當時魯迅曾就此事發過感慨;“假如寫一篇暴露小說,指定了事情是出在某處罷,那么某處人恨得不共戴天……還要由此生出無聊的枝節來,大家爭一通閑氣——《閑話揚州》是最近的例子。”
事后,有人借此事在南京《中國日報》出一上聯征對下聯。上聯日 :“易君左閑話揚州,引起揚州閑話;易君,左矣。”聯出后應征者頗多,其中詩人葉古紅應對之聯最受好評:“林子超主席國府,連任國府主席;林子,超然”(林森,字子超,曾任國民政府主席)。另有一批續聯居后:“王子壯監察委員,拒絕委員監察;王子,壯哉。(王子壯曾任監察委員);“陳公博計劃實業,推行實業計劃;陳公,博耶?”(陳公博曾任實業部長)。數年后,又有好事者續出:“唐生智誓守南京,導致南京失守;唐生,智平?”(1937年12月南京被日軍攻陷時,唐生智任南京衛戍司令)。
這場因易君左“閑話揚州”引發的聯壇佳話,傳揚一時,更使易君左聲名遠播。 (編輯/山佳) 分重視心理戰的作用,他們在多年稱霸世界的歷史過程中,也有過多次精彩的心理戰戰例。
1989年 12月,美國軍隊入侵中美洲小國巴拿馬,以旋風般的速度推翻了在任總統諾列加,扶植起親美政權。12月24日,諾列加逃入梵蒂岡駐巴拿馬大使館,要求政治避難。美軍隨即團團包圍了梵蒂岡大使館。一方面,美國政府對羅馬教皇施加巨大壓力,逼其交出諾列加,另一方面美軍心理戰部隊也展開了一系列別出心裁的“攻心戰”。他們在大使館對面的公園里架起一排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搖滾樂和抨擊諾列加的文章。其中一首搖滾樂的名字叫做《無處可逃》,這是專門放給諾列加聽的,因為他極討厭搖滾樂,尤其是美國搖滾樂。12月30日,美國心理戰部隊又組織了聲勢浩大的群眾示威活動,一批批市民和士兵來到大使館門前,按響汽車喇叭,揮動著巴拿馬國旗,不停地高喊“兇殺”、“殺人犯”等口號,要求梵蒂岡把諾列加交給他們處置。
在美軍心理戰的強烈攻擊下,諾列加的身心健康受到極大摧殘。他整天都躲在大使館的一個小房間里,不與任何人接觸。幾天后,當他再次出現在大使館的院子里時,人們發現他顯得極度疲憊、緊張、孤獨和冷漠。最后梵蒂岡大使館方面承受不住這種強大的精神壓力,終于將諾列加交給了美國,一場驚心動魄的攻心戰落下了惟幕。
打造攻心“原子彈”
科學技術的騰飛,為心理戰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新的條件。
以美國為例,在心理戰中,美軍已開始利用衛星定位測向技術、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網絡技術、信號模擬和失真技術、聲像技術等高新技術來提高作戰效果。如利用圖像合成技術,將搜集到的照片和實物通過計算機處理,制造出并不存在的“事實”;利用聲像技術模擬國家領導人和戰場指揮員的聲音,誤導對方決策層,使其立場動搖和決策失誤;利用網絡技術,組織“網絡作戰小組”,攻擊對方政府和軍隊的指揮控制網,阻塞其信息傳榆通道,制造信息恐慌等。
海灣戰爭中,美軍在對伊軍地面部隊實施空中襲擊和分割包圍的同時,利用聲像技術將婦幼凄厲的哭叫聲、士兵悲慘的求救聲和牧師低沉的祈禱聲等剪輯到一起反復播放,使伊軍的心理受到嚴重打擊,士氣急劇下降。這是高新技術在現代心理戰中的典型應用。
利用激光摧毀人的精神防線,也正在引起技術研究人員的關注。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視覺上受到威脅,可以使人在瞬間就處于高度緊張狀態,進而喪失理智。
聲波武器,如次聲波武器和微波武器在心理戰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生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體器官固有的頻率通常在3—17赫茲。次聲波武器就是針對人體器官所固有的頻率來發射次聲波以引起共振,對人的意識和心理施加消極的影響。輕者可使人注意力無法集中,喪失各種能力;重者會引起頭痛、惡心、神經錯亂,甚至昏厥、休克,以至于血管破裂和身體爆裂。
微波武器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來直接殺傷破壞目標或使敵人喪失作戰能力。當微波束照射時,人會煩躁、坐立不安、記憶衰退從而喪失意志力。將這種效應作用于坦克、飛機的駕駛員以及其他重要武器系統的操縱人員,會使他們立刻喪失基本戰斗力,從而使坦克癱瘓、飛機翻落、重型武器成為廢鐵。
美國軍事心理研究所曾在調查中發現,在戰爭中,有80%-90%的參戰者都有明顯的恐懼表現,其中有25%的人表現為嘔吐。10%-20%的人表現為大小便失禁;而武器裝備在使用中出現故障和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軍人對戰斗的恐懼感造成的。可以預計,未來的心理戰將是一柄深深插在敵人心口的利劍。
(編輯/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