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電子器件等精密儀器嵌入眼球中,從而使盲人們重見光明,這類高新技術在醫學上的應用,迎來了人類與失明作斗爭的新時代。
“我多想看看女兒們的模樣!多想見見與已相濡以沫15載的妻子的臉龐啊!”這是包括45歲的原機械工拉迪斯先生在內的廣大盲人群體的殷殷期盼和夙愿。
拉迪斯于10年前被認定為盲人,他患的是遺傳性疾患“色素性網膜炎”。這是一種能導致網膜慢性衰退的疾病,直至失明。全世界差不多有150萬人在飽受這一痛苦的煎熬。去年,拉迪斯由他兄弟陪同,到一家名叫奧夫特的生物技術公司去咨詢。這家公司的眼科專家們,首次對外實施人工網膜的移植手術。
現在,拉迪斯的雙眼里,已嵌入直徑為2毫米見方的兩枚芯片。當芯片遇到光時,就會將光信號轉化成電信號,并通過視神經送入大腦。這項技術目前尚不十分成熟,還不能指望一下子全面恢復視力。但盲人所看到的物體輪廓和光亮的世界、人的身體外形等還是相當清晰的。
但,用芯片徹底恢復視力的實用化進程仍任重而道遠。現在僅僅是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將精密的電子器件嵌入眼球中的奇妙構思,在10年前恐怕還只是夢幻般的癡想。而如今,世界上至少有10多個專家小組在從事這一領域的人工恢復視力的研究工作。電子裝置的安全性已被確認能大大提高患者的視力恢復和生活質量。通過大量的、有價值的信息積累,盲人們殷切渴望恢復視力的時代終于到來了。醫生們對全世界約2500萬的失明患者,已卓有成效地實施了“黃斑變性癥”治療技術。患這類眼疾的高齡人群最多,這是一種視野的中心部位會逐漸失明的眼病,許多患者都使用放大鏡等視覺輔助器械,但大多數人效果卻不是那么理想。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比卡爾公司,正在全力研制開發更加微型化的視力恢復芯片輔助器具,用以色列開發的光學技術研制出的嵌入式放大鏡,看上去只有豆粒大小。使用該裝置時,它能將目標物體映出在被放大后的網膜上。這種嵌入型芯片只需1個小時的手術,就能完成單眼視力的初步恢復。但做過嵌入手術的眼睛,視野的中心部位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專門治療和訓練,才能看到周圍的物體。迄今為止,已有70多人接受了這一手術后,效果非常好,但患者都要堅持輔助性治療。如同上面所說的拉迪斯先生,盡管他已接受了人工網膜的移植手術,并且相當成功,他個人也很滿意,但離最佳效果和廣泛普及應用,專家們認為尚需時日。 目前,奧夫特生物技術公司的專家們,已將芯片移植到了10名患者眼中。芯片是靠能將光能轉換成電能的振動來工作的,靠電振動來刺激衰枯的網膜細胞。據該公司的奇奧總經理介紹:“患者的評價已由看得模模糊糊,改善到看得相當清楚了!太令人振奮了! ”
用芯片恢復視力還有一大優點,那就是可以自由調節聚光的焦點。
美國南加州州立大學的杜比尼網膜研究所也在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他們用安裝在眼鏡上的攝像頭拍攝到的影像轉送給網膜芯片。然后再借助蓄電池的電能,將電力提供給安裝人耳后的信號發射機,最后是將信號發射機傳來的電信號傳遞給芯片,達到不斷刺激神經細胞的目的。據美國“與失明,作斗爭財團”組織的切特董事長講,他們曾向3名接受手術的患者中的一位了解情況,并讓他談了自己的感想。他說他很興奮,因為他能看清視力檢查表上那個最大的字母啦!
目前各個研究機構都在致力于開發視力芯片的同時,全力開發微型化裝置,這無疑將對人工視力技術的迅速提高起著極大的助推作用。杜比尼網膜研究所的下一代的芯片電極將由現在的16根增加到100根,而且這一產品很快將會面世。比卡爾公司研制的具有聚光焦點調節和迅即放大功能的嵌入式放大鏡,已在理論上通過了專家論證和鑒定。正如科幻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樣,盲人重見光明世界的那一天已指日可待。盡管科幻小說家在很久之前就預見到了這一天,但這畢竟是步履維艱的一項宏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