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世紀末葉以來,抗生 素和預防疫苗的發現,使療效 迅速的西藥迅速取代了療效 緩慢的植物藥。但是近年來,隨 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疾病譜和 醫療模式的改變,具有治療和 保健雙重功能的植物藥重新獲 得人們的青睞,“回歸自然”成 為人類健康發展的新潮流。
植物藥市場增長迅速
隨著人類疾病潛的改變和人 口老齡化趨勢的發展,慢性非傳染 性疾病、新生疑難病、老年疾病、消 耗性疾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人們 對保健醫療的需求不斷提高,對健 康和醫療保健水平也提出了新的 要求。人類的健康觀念開始從“治 病”轉為“防病”。在美、英、德、法及 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向健康投資、 提高生命質量已成為時尚和熱點。
中藥具有悠久的歷史,安全有 效、毒副作用小、成本低廉,可做為 處方或非處方藥使用,對慢性、疑 難性疾病及老年性疾病有獨特療 效。中國是中醫藥的故鄉,藥用植 物的擁有量是世界最多的國家之 一。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中藥資源 達12807種,其中藥用植物11146 種,藥用動物1581種,藥用礦物80 種。全國經營的主要中藥材在1000 種以上,其中80%來自野生資源。 300種常用植物藥材的總蘊藏量為 85萬公斤。藥材種植面積超過580 萬畝,藥材生產基地600多個,常年 栽培的藥材達200余種。
中國醫學歷來重視食補、藥膳 和食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現代中藥保健食品的研究開發及市場也日益繁榮,因而中藥產品有望在未來的醫藥、保健晶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世界上植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傳統保健品多采用藥食兼用植物,中醫素有藥食同源的說法,許多中藥都是藥食兼用的食品,能夠在進食過程中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再加上中國食療驗方眾多,為保健品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寶貴資料。
歐洲是植物藥最大的消費市場,市場占有率達到44.8%,其中德國和法國的消費量最高。北美地區占10.3%,其余被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國家占有。
從全球藥品市場發展趨勢看,植物藥市場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世界藥品市場的增長速度。世界植物藥市場發展速度為10%-20%左右,歐洲為10%-15%,美國為20%-50%,日本為15%,韓國以高麗參為拳頭產品,近年來出口增長迅速。中東及非洲地區植物藥市場發展也很快,如沙特及也門年均增長14.6%,阿聯酋年均增長12.1%,非洲為12%左右。植物藥市場的擴大
為中國中藥產品出口提供了
廣闊的空間。
中醫藥應用范圍日益擴大
目前,中醫藥、針灸療法
已經得到各國人民不同程度
的支持和認可。
由于化學藥物、生物技術
藥物研究開發的難度加大,成
本增高,而且西藥利潤高,藥價居高不下,醫療費成為令各國政府頭疼的問題。據國際制藥業統計,每開發一個化學新藥約需投資5億~10億美元,周期約10~20年,而且風險高,成功率僅為萬分之一。而開發中藥的時間較短、費用也相對較低。因此,包括中藥在內的植物藥的開發引起了西方國家政府和民間的廣泛關注。
在日本,近年來中醫學發展迅速,從事漢方醫學、針灸及按摩的醫師達10萬人,有85%的人服用過漢方藥或接受過針灸治療,大部分漢方藥可在健康保險中報銷。
法國有95%N98%的人對“軟醫學”有興趣;德國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并存,近年來中醫針灸療法發展迅速。
英國每年有150萬人次接受中醫藥針灸治療。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泰國、菲律賓等國中醫藥應用更為廣泛,新加坡現有中醫診療機構1000多家,占政府診所病人的30%。韓國現有韓醫院20余所,韓醫診所2000多家,韓醫4000余人。馬來西亞90%的住院病人在接受西藥治療的同時服用中藥。澳大利亞每年至少有280萬人次看中醫, 中醫從業人員2000多名,另有3000 名以中醫為輔助醫療職業的從業 人員。
近年來,全球植物藥銷售增長 迅速,發達國家將大量資金投入植 物藥的研究和開發上。包括中國傳 統中醫藥在內的植物藥已經被世界 許多國家的消費者所認同。世界衛 生組織已將傳統醫學的發展列入議 事日程,并在五大洲設立了26個傳 統醫學合作中心。全世界有120多個 國家和地區設立了中醫藥機構,國 際上大約有170家公司40多個研究 團體從事傳統藥物的開發,全球采 用中醫藥、針灸、推拿、氣功治療疾 病的人數日益增加。目前,全球植物 藥年貿易額為160億美元,近幾年年 均增長12.9%。藥用植物及其制品, 如保健品、化妝晶、香料等的年貿易 額達到400億美元左右。
隨著各國消費者對植物藥的 認可,植物藥的消費量逐步提高。 美國過去對中草藥抱有偏見,但 中草藥對疑難雜癥、癌癥等治療 有效的實例大大改變了美國人對 中藥的看法。1998年,美國人花在 補充和替代醫學的年消費額達到 270億美元,花在草藥上的錢是43 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是自費。據 統計,美國人每年要花費60億美 元用于營養保健品,而且這一市 場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歐盟 植物藥市場的銷售額達到55億美 元,人均17.4美元;澳大利亞每年 中醫醫療保健的營業額達到8400 萬澳元。
必須指出的是,由于在大部分 國家,植物藥尚未納入醫療保險體 系,因此,消費者自己掏腰包購買 植物藥,意味著消費者對于包括中 藥在內的植物藥的認知程度正在 逐步提高。
中醫藥海外立法
英國倫敦中醫學院院長梅萬 方教授表示,立法管理是中醫藥在海外發展的保障。他認為,中醫藥在海外一些國家被視為不安全,是因為受到非正規的“街后診所”、“巫醫藥店”里那些無真才實學的速成中醫的影響。因此,對中醫藥進行立法有如下幾方面的好處:一是假劣藥無可遁形,好的中藥得到保護,為中藥進入海外市場掃清障礙;二是有法律做后盾,中醫的地位才能得到合理提升;三是可以加快中醫進入西方主流醫學的進程。
澳大利亞全國中醫藥針灸學會聯合會會長、立法功勛林子強教授認為,為中醫藥爭取合法地位有兩個特殊的意義:一是中華文化的成就被法律肯定,二是讓中醫藥業對社會擔起責任和義務。
2002年1月17日,歐委會企業總司向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提交了其擬定的《傳統草藥注冊程序指令》草案。目的是放寬管制,簡化草藥的注冊程序。目前草案只將純草藥制品納入其管理范圍,以便使草案盡快通過,使傳統草藥早日在歐盟市場上以藥的形式出現。
南非政府也于2002年2月22日發布了為期6個月的中成藥注冊登記的通告,準許中藥進入南非市場,這在世界各國尚屬首次,此舉可能會給中國中成藥在非洲大陸帶來巨大商機。
在泰國,中醫藥已得到政府的批準,享有合法地位。早在唐朝末期,中醫中藥已傳人泰國,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泰國史料上有記載,400年前的宮廷御醫處方中就有一個中藥處方。當時,中醫中藥在泰國不受限制,直至1923年以后才受到限制,此時期與西醫在中國反對中醫的時期一致。受反對風潮影響,泰國出臺法律規定,中醫行醫人員必須向政府登記。
20世紀70年代,針灸開始傳人泰國。隨著中泰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泰國政府更加重視中醫針灸,派出國家醫院代表團到中國學習考察,這些人回到泰國后用此方法給泰國人治病,并對醫生進行培訓,至今已舉行了10期培訓班。目前,中醫中藥滲透到了泰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但是泰國政府也規定,只給考試及格的中醫師發臨時執照,因為在該國對中醫藥學尚無教學大綱及學科教育。為了讓備受泰國民眾歡迎的中醫藥能早日取得正式合法地位,泰國政府目前正在組織有關高等院校編寫教學大綱。泰國華僑大學已與中國上海中醫藥大學簽署了合作備忘錄,華僑大學的教學樓已建好,一旦教學大綱編寫完畢,該校將開設中醫藥學專業。
澳大利亞是西方第一個對中藥立法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在正規大學設立中醫本科的國家。其他國家的管制也逐漸放寬,如德國和法國的官方和醫藥界已經承認草藥作為合成藥物的替代品,草藥已有許可證,能夠在藥店以藥物和OTC藥物銷售,其費用也可以償還;美國1991年成立了替代醫學實踐辦公室,1994年頒布了食品增補劑—健康與教育法令。1997年又頒布了天然植物混合劑藥品申請指南,開始接受植物藥復方制劑作為治療藥物。加拿大也擬立法承認中藥的合法地位。
這些跡象表明,西方國家對中藥的態度已經有所改變,中藥進入西方具備了良好條件。在海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還有許許多多的中醫藥精英們也在為中醫藥早日取得合法地位而忙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