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海岸1600米的深海處,研究人員發現一處海洋生物繁衍的海底“托兒所”。在該深海海域,各種魚類與章魚非常密集于海底山脊,在該漆黑的海底“托兒所”產卵、生兒育女。
兩種海洋生物在一年繁衍
報道稱,這是海洋生物學家首次直接觀察到如此深海海域魚類產卵孵化的場景,也是第一次發現兩種不同海洋生物大量“群居”在同一地點繁衍后代。
海底“托兒所”位于加州海岸吉爾達斷巖帶,距離加州海岸大約160公里,距海面大約1600米。在這個海底“托兒所”,章魚與魚類都群居于此處,共同“生兒育女”。
借助蒙特雷灣海洋生物研究所(MBAⅢ)的遙控深潛望遠鏡可以看到,章魚與各種有色魚悠然自得地孵卵。錄像上可看到這樣的畫面,3只可愛的章魚正在海底巖石上孵卵。
有色魚孵卵悠然自得
研究人員還發現,成千上萬的各種有色魚卵粘貼在巖石上,身長大約60厘米的父母悠閑地停留在不遠處,這些魚類散布在很大的一片海域中。
在望遠鏡下,研究人員可清楚地發現有些產卵巢穴處有1萬多個黏附的魚卵。另外,在這個“花花世界”,研究人員還觀察到海蟹、海葵、海星、海百合以及海扇等動物也都喜歡在此處“安家落戶”。拍攝到的錄像表明,此處斷裂帶附近正是深海生物的繁育中心。
專家擔心“托兒所”遭破壞
2000年,MBARI地質學家斯達克斯最先發現這個不尋常的海域地帶;2002年7月,研究員德拉恩第一次準確地統計了該海域的生物數量。研究人員還不清楚什么原因導致如此大量的生物群在如此深海繁衍后代。
研究人員擔心,一旦捕魚商業活動進入該深層海域,可能會破壞這個特殊的海底“托兒所”。研究人員表示,與以前發現的具有季節性的“生態熱點”不同,此處生物群居海底山脊現象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通過研究,海洋生物學家將可能在其他水深海域發現更多海底“托兒所”。 “托兒所”各新型海洋“生態熱點”
有報道認為,這項發現是目前所知的深海魚類繁衍后代的第一個現實例子。MBARI研究員杰夫里·德拉恩指出:“迄今為止,我們還是第一次發現如此深海中多種生物集中的繁衍海域。
研究人員認為,這個海底繁衍區完全是一處新類型的“生態熱點”地帶(指海洋生物具有活性能力的地帶)。按以前常規理論來說,如此深海中不可能有大量生物進行生命繁衍。據悉,當研究人員通過錄像發現了巖石上大量孵卵魚類時,他們都感到很興奮。
研究人員提到,海底“生態熱點”一般包括水熱噴口生態帶以及冷泉生物群聚帶。水熱噴口帶借助海底巖洞釋放的能量,讓周圍水域具有了很強的生命繁衍能力,但往往也只適合海蟹、蛤蚌以及奇形怪狀的管狀細菌生存。
另外,其他生物繁衍區還包括洋流轉換地帶,生物利用洋流轉換獲取能量與食物。
德拉恩提到,這次新發現的加州海底“托兒所”,屬于新型海洋“生態熱點”帶,該處生物量是其他同一深度海域生物群的幾百倍。此地帶顯然是海洋生物種群的繁衍地,為章魚與其他魚類等生物繁衍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德拉恩猜測,此處大量生物群居可能與周圍環境有關。在此巢穴附近,洋流速度明顯加快,而生物群聚居區正位于海底高原的前緣地帶。在這里,洋流的轉化可以幫助消除各種垃圾并且補充呼吸氧氣。
(編輯/林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