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日炎炎似火燒”的夏天,古代的人們只能靠手搖扇子或天然冰塊來防暑降溫。用天然冰塊防暑降溫,冰從何而來?原來古人盛夏時使用的防暑降溫天然冰塊是前一年冬天從河面、湖面上采集、儲藏起來的,于是三百六十行中就有了藏冰、賣冰的行當。
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藏冰業就已經產生。根據《周禮》記載,周王室設有專門負責藏冰的官員,叫作“凌人”。“凌人”的職責是在寒冬季節組織人力采集冰塊,封藏于窖,待到來年夏日使用。《詩經·七月》里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的詩句,反映的就是周人采冰、藏冰的情況。凌陰就是用來藏冰用的一個深約兩丈多的地窖。史書里記載,每年冬天天氣最寒冷的時候,由官府組織人員在河面、湖面上鑿下大塊大塊的冰,然后將冰塊運到凌陰前,一塊一塊地放進凌陰。冰塊與冰塊之間要用稻草隔開,以免相互凍結在一起。冰塊放滿之后,再用泥巴、稻草等將窖口層層封閉起來,然后再在窖口上面搭一座蘆棚遮蔽太陽的暴曬。直至第二年夏天需要用冰時人們再打開凌陰,取出塊冰使用。這種類似于今天“冰庫”的凌陰由周及清,在我國歷史上存在了近3000年。但后世在名稱、面積上有所變化。如三國時期人們把專門藏冰的大冰窖叫作“幽館”。曹子建的《大暑賦》中就有“積素冰于幽館,氣飛結而為霜”的詩句。
由于生產力低下,西周的藏冰業還沒有市場化,所藏之冰專供皇家御用、供王公貴族享用,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就無法享受。《周禮》里記載說,西周早期出現了一種盛食物的器皿,人們稱它為“冰鑒”。冰鑒由兩件器物組合而成,外面是一個大方鑒,里面放著一個方尊缸 (古代盛酒的器皿),方鑒與方尊缸之間有較大空隙,里面放置著許多冰塊。在冰塊的作用下,鑒內溫度很低,故稱“冰鑒”。人們在冰鑒里裝上酒,炎熱的盛夏就可以喝到甘甜的冰鎮美酒,其味清涼可口,美妙無比。也有人將肉類食物放進冰鑒里,以保持肉類食物的新鮮。由此可見,冰鑒實際就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冰箱”。
到了唐代,藏冰業開始走出宮廷,走向市場,走進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唐初,一些經濟實力雄厚的政府官員和商賈大戶首先在冬季為自己建凌室,收藏冰塊,以供自己來年消夏之用。從而使藏冰的專業人員日漸增加,一些頗有經濟頭腦的商人發現藏冰、賣冰獲利頗豐,是樁很不錯的生意。于是,營利性的藏冰業也就應運而生了。
唐明皇時,京都長安出現了最早的藏冰專業戶。隆冬季節,他們組織人力到深山溪谷中采集冰塊,運回后貯藏在地窖或深井里,然后等到第二年夏天再取出來銷售,由于藏冰花費勞動力極多,又須歷時半年才能產生效益,冬天所采集的 冰塊有三尺多厚,到第二年夏天僅剩下不到一尺。因此,夏天出售的冰塊價錢極其昂貴。《云仙雜記》中記載:“(唐代)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壁。”因為冰塊售價高,并非人人都能買得起。
南宋時,隨著都城南移,不少北方人來到南方。從而推動了藏冰、賣冰業的進一步發展。南方氣溫高,冬天結的冰薄,難以收藏。為了解決這一技術上的難題,藏冰戶想出了將鹽灑在冰上,一層鹽,一層冰,凍結在一起,從而使冰塊達到三尺以上的厚度。南方的冰塊雖然很薄,但藏冰多用窖藏,所費勞力也遠遠少于北方的挖深窖、鑿深井,且便于操作,成本也就相應地有所下降。因此藏冰專業戶較唐朝更加普及。南宋都城臨安的藏冰業就十分興隆,每到夏天,不僅有賣天然冰塊的,更有小販買進冰塊,制成冷飲出售的。
明朝藏冰業更加推廣普及。每逢盛夏,皇帝常按照官階的高低不同,將多寡不等的冰塊賜予那些有功的文武大臣。各級官員也紛紛仿效皇帝的作法給自己的下屬賜冰。賜冰,成了明朝官場的一種特殊福利。
時至清朝,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有名的冰商,乾隆年間天津著名的“富盛冰窖”的創辦者就是當時一個有名的冰商。清王朝認為長期以來由官府組織人力藏冰,費時費力,勞民傷財,得不償失。于是決定將官府藏冰改為向冰商收購冰塊,這種制度被稱為“冰差”。冰差規定,藏冰戶憑縣衙發給的一張龍票,就可以在河里、湖里合法地采集冰塊,從事藏冰、賣冰業。藏冰戶所藏冰塊除一部分供給衙署使用,以抵捐稅外,其余的都可以自由支配,獲利總在五成以上。鴉片戰爭后,北京城內的外國使團越來越多。洋人早就習慣用冰,冰塊的銷量成倍地增長。《燕京歲時記》載:“京師暑伏以后,則寒賤之子擔冰叫賣。”《草珠一串詩》:“兒童門外喊冰,蓬子桃仁酒正沽。”反映的正是清代京城藏冰、賣冰兩旺的景象。至此,夏天買冰消暑已經成為北京官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了。
民國初年,外國的制冰機器傳人我國后,藏冰業才退出了歷史舞臺。 (編輯/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