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一詞,在中國,至遲在漢代就已經出現,如《漢書·藝文志》云:“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后漢書》則有“臣生長草野,不曉禁忌,披露肝膽,書不擇言”的說法。
按《說文解字》的說法,“禁”字從“示”。而“示”字的本義為“天垂吉兇,所以示人也”。“示”字的結構也表明了這一種含義,即其上部為“二”,這是古文中“上”字的另一種寫法,下半部為“三垂”,代表日、月、星。這樣,上下結合則表達了“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的意境。因此,“禁”字是與某種超個人的或超自然的力量聯系在一起的。“忌”的本意為“憎惡也,從心己聲”。因此,“禁”、“忌”在古代雖意思大致相同,但還是有差別的。“禁”字的作用力來自外在方面,如神靈鬼怪,強調的是自然的、社會的或客觀的束縛;“忌”字表現的是人的好惡取向,強調的是人的主體的、內在的、情感的自律。事實上,無論發自內心還是源于外力,禁忌都是一種行為規范,旨在約束人們的言行,強調“不許做什么”。在這方面,雖然中西方有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但英語中禁忌taboo一詞卻與中國的“禁忌”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英語中的taboo一詞來自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亞語的tabu 。塔布(tabu)意思為“禁止與圣物或不潔物相接,否則,將招致超自然力懲罰的觀念或其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