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果實商品價值,岡山縣采用以下技術來確保果實有較高的含糖量。
1.高糖度桃園特征 據岡山縣農業綜合中心農業試驗場多年研究表明,高糖度桃園生產應具備如下特征:(1)樹冠內膛下部相對照度在18%以上。(2)結果枝的新梢伸展長度為20 ~ 30厘米,并要求在7月上旬全樹85%以上新梢停止伸長生長。(3)果實成熟前,桃樹葉片中氮素濃度小于3%,葉片中磷素濃度在0.22%以下,葉片中鉀素濃度在2.2%以下。(4)土壤pH5 ~ 5.5;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 ~ 4%,以土壤有機質含量1% ~ 2%生產的果實糖度最高;土壤全氮含量為0.1% ~ 0.25%;氧化鈣含量為200 ~ 450毫克/100克,錳含量為5 ~ 10毫克/升。
2.加強樹盤管理 成熟前桃果實糖度低下的原因之一是樹盤雨水排除不良。采用樹盤鋪蓋黑色地膜是提高果實糖度的有效途徑。通常在果實成熟始日前1個月進行整個樹盤覆蓋地膜,能提高樹盤土壤干燥度;提高樹盤地表溫度1.5℃,提高地表以下15厘米土壤溫度0.6℃;平均提高果實糖度1.1%。但是,果實平均單果重會減輕26克左右。這項技術一般宜在果實成熟前多雨地區及果實糖度低的果園推廣應用。
3.控制徒長枝 果實成熟前若樹盤范圍光線暗淡,則表明該樹成熟的果實糖度會低下。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除去樹冠中央部的徒長枝,增強內膛光照。在岡山縣通常進行兩次管理,分別在6月中旬及7月上中旬進行扭稍及疏除處理。對成年樹,7月上中旬一般在樹冠中央部附近切除新發生的徒長枝10根左右,可使樹盤范圍相對照度提高到18%以上。
4.延遲定果時間 第一次疏果時間與過去常規疏果時間相同,即在花后20天按預留目標坐果數(葉果比70)2.5 ~ 3倍疏果;第二次在花后40天改常規按預留目標坐果數為按預留目標坐果數1.6倍疏果。因中熟品種多在花后60天有生理落果發生,因此增加一次疏果,即在花后80天(大約為果實成熟前20 ~ 30天的7月上旬)按預留坐果數疏果,這次主要是對縫合線部位變色果、變形果、小果等進行疏果,可使桃果實在收獲時商品果率達90%以上,提高糖度0.7% ~ 1.7%,增加平均果重24克左右。采用這種推遲疏果方法,與常規方法相比最大特點是,能減少桃果10%的核裂率,提高果實商品性。
5. 套袋栽培 中熟品種桃通常在6月上旬果實硬核期進行套袋管理。紙袋色澤為橘黃色,種類為無底袋和有底袋兩種,生產上多用無底袋進行套袋栽培。一般可從無底袋口檢查果頂部色澤變化情況來確定分期分批采收時間,當果面顏色由綠色轉為乳白色、果頂部出現點狀和條紋狀、斑塊狀著色時,即為最佳采收時間。(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 劉勇 邱富興 郵碼:330045 電話:0791-3894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