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1年里,現行“政協章程”兩度修改。盡管1982年通過的“政協章程”是一個很好的章程,筆者仍然認為有進一步進行修改的必要,因為時勢業已發生了變化。
對領導黨的監督應列為首要內容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目標已被中共十六大報告確認。筆者認為,所謂政治文明,即國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進步狀況所體現的文明,集中體現為民主和法治。人民政協是政治文明的體現和產物,她的兩大主題就是民主和團結。為此,我有三小點建議:
首先,在“政協章程”第三條之“推動社會力量積極參加物質文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事業”的內容中,加上“政治文明建設”。
其次,在政黨制度層面,在明確中共領導黨地位的同時,要加強對中共的監督。中共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說過,“我們是執政黨,必須自覺接受人民群眾和民主黨派的監督”。他還說,“主要是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這些重要思想應該寫進政協章程。現行政協章程中很多內容是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這固然重要:但政協具有民主監督的特殊重要功能,應該把政黨間監督,尤其是對領導黨、執政黨的監督列為首要內容,以區別于人大的法律監督、人民群眾的社會監督。如果我們的人大確實能把對政府的監督工作做好,政協能把監督執政黨的工作做好,中國的事情就解決了一大半。
再次,總綱中關于中國共產黨和無黨派人士“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應加以細化,使政黨間關系更加清晰、明確,要把領導黨的地位、權利、義務和責任,以及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地位、權利、義務和責任加以具體的規定。
委員的經費保障
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已以憲法修正案方式載入憲法,這是中共治國方略的重大轉變與進步。人民政協在建設法治國家目標過程中作用顯著,近兩屆政協提出了越來越珍貴的修憲和立法建議。政協章程第二條、第三條已對政協在依法治國中的作用有所反映,但筆者以為,還可進一步強化有關內容,具體措施有三:
第一,為民主監督、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提供更充分的政治保證和法律保障,對民主監督的效力、效果評價、反饋機制等作出更具體的規定,對言論自由、思想表達自由提供更充分保證,真正做到政協能“議大事,議國事”,尤其對全局性、政治性、前瞻性、隱患性的問題,若能提出來討論,貢獻就大了。
第二,政協組織自身及其工作程序應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力戒形式主義,力戒“行政化”:
第三,加強政協委員權利方面的規定,應該考慮給予調查研究經費和公務活動經費,同時政協委員的產生程序要更公開、透明,委員要有一定數量,但貴在質量。
避免歷史敘述部分的邏輯矛盾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民的奮斗目標,人民政協理應為此作出貢獻。筆者建議,在政協章程總綱關于中國各族人民的根本任務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自身任務的表述中,應該明確地加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與此同時,應該使總綱中關于歷史敘述部分更加科學與準確,避免前后銜接上的邏輯矛盾,例如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消滅了剝削制度……原來屬于剝削階級的人,絕大多數已經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等等進行刪除或修改,以與現行鼓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等重要政策相協調,避免產生各種異義和誤解。這段論述跟現行憲法中有關論述有密切聯系,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的思想認識水平,修改必須通盤考慮。在此之前,最好能在理論上對建國以來的若干重大問題再進一步總結,深化認識,以便使歷史與現實更自然地銜接,做到實事求是、瞻前顧后,使認識更加合乎實際、合乎規律、合乎邏輯。
“三個代表”不應泛化
“三個代表”思想是中共對自身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對黨所領導的國家機關的基本要求。學習貫徹“三個代表”思想是黨中央對全黨提出的要求,而不能簡單用于對全國人民的要求。因此,要求政協委員在自愿基礎上學習“三個代表”思想的提法是比較科學的,而不宜作為對整個政協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根本要求。
筆者認為,把“三個代表”思想泛化,不利于突出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也不利于全面反映政協民主監督的重要功能。從整體功能而言政協應該是幫助和促進中國共產黨實現“三個代表”要求,為此,政協要履行好反映社情民意、反映群眾疾苦、反映少數民族、知識分子以及弱勢群體意見和要求等方面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