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見過這樣的孩子:他們是班里最乘的學生,卻不擅長與同學交往。這種現象如今十分普遍,很多家長都認為,這是好孩子的表現。
其實,社交能力是人類必備的本領。我們送孩子進學校,為的是讓他們掌握知識,也是為了讓他們學會與人相處。但不少家長卻不懂這個道理。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豪沃德·加得勒把“人際關系”的技能列為s歲孩子基本智商之一。他說,智商低的孩子,往往是缺乏人類社會“動物觸須”的孩子,他們就像是被踢到學校院墻邊的一塊小石子。菲律賓大學臨床兒童心理學家馬·勞迪斯,卡蘭丹也指出:“一個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沒有進過大學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
值得慶幸的是,人的社交能力完全可以得到提高——只要我們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為之努力。
那么,家長該如何才能將此基本技能教給孩子呢?下面是專家的幾點建議:
從基礎開始
兒童心理學家勒納·屠阿說,我們應該從最普通的基礎開始,教孩子說,你好、請、謝謝,以及回應的話。
當家長詢問孩子關于學校的事情時,如果你反復問這個問題,還要孩子詳細回答,這是有害的。應該讓孩子隨意地回答,不要強迫。如果你期望他們回答好,你必須用孩子能接受、無任何約束的平等方式與他們交談。
孩子常模仿他們看到的社交習慣和方式。其中,他們最易學到的是家長在家里接待來訪者的習慣和方式。如果孩子能十分友好地接待他的同學,應該鼓勵他。
還有,要記得與孩子輪流講話。輪流講話是人的天性,專家們指出:“父母不應該遏制這種天生的能力。孩子聽成年人講話時會不耐煩,常喜歡打斷父母的話,讓父母分享他們的看法,這是很正常的。和孩子談話時,父母應該采用輪流講話方式,要多聽孩子講話。”
怎樣談話
孩子受益于普通對話。餐桌是家長同孩子交流的好地方,家長應盡量講些隨意的話題,如“這個周末我們想干什么?”如果孩子沒有提議,你可以提出建議。不過,最好還是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意愿,不要把他/她放在旁觀者的位置上。
新加坡心理健康博士特麗薩·佛格說:“笑話會點燃孩子的說話興趣和歡快的心情,使其無拘無束。總之,應允許孩子談論他們喜歡的任何事物,這就是在鼓勵孩子的創造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你也可以同孩子多談談關于感覺的話題。孩子在交談中常想把自己的感覺講出來,父母也應該經常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講給孩子聽。
克服害羞
千萬不要輕視孩子的害羞現象,這是他們交朋友的巨大障礙。研究表明,約有11—15%的孩子有過分害羞的傾向。
非常嚴肅的家長常使害羞的孩子更加膽怯,說話結巴。這時家長如果強行糾正,孩子的結巴會愈演愈烈。家長的不斷嘮叨或用高壓手段糾正孩子,只會使孩子更加恐慌。其實,任何威脅行為,如責罵、諷刺、挖苦或嘮叨不僅不會對孩子有絲毫幫助,而且會使孩子更加退縮,使孩子從害羞轉入嚴重的心理障礙。
保護害羞的孩子不是代替孩子講話。有些父母在醫生面前常代替孩子回答問題。新加坡治療學家露立方博士說:“無論何時,父母都不要越俎代庖。”
怎樣克服孩子的害羞心理呢?家長循序漸進地帶孩子去社交場所能夠幫助孩子解決膽怯心理。例如,母親可以把女兒帶到某個集會,或帶到公園,把她介紹給別的孩子,并建議女兒把自己的玩具拿給對方看。
你也可以讓孩予在同伴中放松自己。先讓她認識的一些人,或帶來幾個可信賴的人——友善的鄰居、愿意幫助的叔叔,尤其是朋友的孩子,請他們慢慢接近你的孩子。總之,家長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
孩子們之間的交往會使其害羞的性情徹底轉變。
讓孩子擔當角色
如果要參加一次鋼琴演奏,孩子可能會提前好幾周開始練習,這會使孩子增強自信。但很多家長忽略給孩子參加大型邀請賽的實踐機會,他們不知道這樣的機會將深刻在孩子的腦海里。
給孩子擔當角色的機會是非常重要的。專家稱這樣的機會就像鋼琴上的任何一個琴鍵,會奏出美妙的音響。如果你的孩子想去參加一次活動,比如出席一個不熟悉的婚禮。家長應該告訴他婚禮的一般程序及其“劇情”,允許孩子自己去。
打扮和衣著也是不應忽視的。露立方博士說:“衣著十分重要。如果他/她衣著不整潔,其他孩子會注意到的,甚至會談論它。這將影響孩子的自信。”
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注意事項。馬尼拉兒童心理學家馬,勞迪斯·卡蘭丹特別告誡說,在教孩子如何交流時,不要改變孩子的基本個性,也不要刻意追求讓孩子具備十分優秀的社交能力。如果他/她只有一兩個無拘無束的朋友,那也很好。重要的是孩子與朋友能夠《艮好交流。
對學校的教師們來說,更要注意給每個孩子均等的擔當角色的機會。這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譯自美國《兒童教育》雜志]
(責任編輯夏海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