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遲到了,旅客們十分憤怒:一個金發碧眼的老年婦女快要氣炸了,一個穿黑西裝的男人惱怒地向上翻著眼睛,一對年輕夫婦憤憤地抱怨著鐵路網絡……這是在巴黎的蒙彼利埃車站。這里的巴黎人表現得最沒有法國風度,與他們充滿爵士酒吧、飯店、戲院、咖啡館的優雅城市很不協調。
確切地說,他們不是巴黎人,他們是逃離巴黎、希望在鄉村和小城鎮里開始新生活的一群法國人。他們在巴黎上班,在郊區落戶,每天往返于城市與鄉村之間。周末在自家的花園里鋤草,自己動手創造新的生活。人們把這叫做DIY(d。Uyourself,意即自己動手)運動。
例如,45歲的克里斯汀·德拉里在巴黎某出版社工作,卻住在位于巴黎近郊圣塞瑟羅埃的一所大房子里。每天晚上他離開辦公室,穿過銀行區的酒吧街,徑直奔向蒙彼利埃車站。他必須趕上6點10分的火車;若遲到了,就只剩6點40那班車了。‘俄一到家就到花園坐下,品嘗一杯威士忌,再沒有噪音圍繞著我。”他說,“我遠遠地離開工作,遠遠地離開巴黎,這種快樂無與倫比。”
我們從巴爾扎克的書中得知,巴黎人把巴黎以外的人統統稱做‘外省人”。曾幾何時,住在巴黎幾乎是所有外省人的夢想。莫泊桑還告訴人們:“僅僅來到巴黎是不夠的,你必須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它的房屋,它的居民,它的理想,它的習俗,它親密的習慣,它善意的取笑,你必須了解它的精髓。”然而,現在人們紛紛搬出巴黎,拋棄嘈雜的人流滾滾的城市。“我們正在進入另一種文明。”社會學家格納德·墨麥特如是說。
據統計,現在已有超過200萬人每天往返于巴黎和他們郊區的住所之間,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最近一項調查顯示:4.3萬巴黎人已經搬到 120公里以外,使首都的人口自 19世紀以來第一次出現大幅度的下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高速SNCF鐵路的建成通車——它只需一個小時就能從巴黎開到圖爾斯,所有的座位都是包租的,乘客不必擔心會站著。列車設施也十分舒適,酒吧總是開著。
不過,火車晚點總是令人頭痛的事。最近的一個星期五,因為一群喝醉的學生站在鐵道線上,火車離開巴黎遲了25分鐘。不過這樣的事并不常發生。每天往返的德拉里說,大約每月會晚點一次。
另一個讓城郊居民迅速增長的原因,是城里房價上漲幅度太大。購買住房的人在過去的25年中從人口的47%增加到54%,不動產的價格至關重要。比如,在圖爾斯,三室一廳的房子只需20萬歐元,而在巴黎同樣的房子卻要花60萬歐元。
另外一個更重要、也更隱性的原因是現代人工作壓力的加大,使人們更注重休閑放松的方式和地點。德拉里說:‘周末我修剪草坪,照看花圃,十分放松。”這樣的活動在擁擠的城市顯然很難辦到。園藝在法國是項發展很快的活動,約有53%的人愛好園藝。 DIY生活方式也是如此,去年巴黎專營各種家居裝飾器材以及工具的超市營業額增長了13%,而且這個趨勢還在繼續。
調查顯示,大約有28%的法國男人和12%的法國女人希望自己成為DIY專家。“10年前,幾乎很少有人懂得如何換螺絲釘,” 48歲的克里斯莉,帕瑟隆(她住在圖爾斯,在巴黎一家保險公司丁作)說,“現在,我們什么都自己做。”3年前,她在圖爾斯買了一所房子,和丈夫兩人動手裝修。“吟天晚上,我還要重新油漆門,我喜歡油漆。我也能做其他很多事,比如放置擱板或換一個插銷。”
其實,好幾年前,當法國每周法定工作時從39小時降到35小時后,這種新的DIY潮流就風行起來了。因為人們有了更多的空閑時間。但為什么他們現在不在巴黎,卻要到郊外尋找樂趣?德拉里的看法很有代表性:“巴黎很臟,噪音大,空氣污染嚴重。而且,說實話,我希望離工作越遠越好。”
那么就沒有巴黎人留下嗎,當然有人屹立在潮流之外。35歲的安妮·瑞高利特就堅決地留在她生長的城市里:“我知道很多人搬出去了,但還有少數我們這樣的人。在城里有很多事情可做,音樂會、戲院、飯店、酒吧,住在巴黎有很多便利。我不介意住在鄉間,但只限于偶爾度度假。”
對于新的郊區生活方式,安妮的評價是:乏味之極。
[編譯自《澳大利亞周末》雜志]
(責任編輯夏海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