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子是中國人最值錢的家當
國家統計局最近對城市居民進行的家庭財產調查主要包括家庭金融資產、房產、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和家庭經營資產。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最值錢的家當由改革開放初的家用電器等耐用消費品,轉為房產和金融資產。
房產成為中國城市居民家庭財產中最值錢的家當。城市居民家庭現有房產價值戶均為10.94萬元,占家庭財產的47.9%,接近家庭總資產的一半。住房制度改革使居民住房迅速轉化為家庭財產,一部分人以較低的價格購買了價值較高的原屬于國家或集體的住房,在國家讓利的前提下使個人在財產總量上增加了最有分量的一部分。
中國城市居民戶均家庭財產為22.83萬元。由于城市間房產價值的差異,大城市居民戶均財產為27.74萬元,是小城市居民戶均財產的近2倍。
金融資產成為僅次于房產的第二大家庭財產,戶均為7.98萬元,占家庭財產的34.8%。城市家庭的金融資產主要由人民幣和外幣兩部分組成。城市家庭戶均人民幣資產為7.37萬人民幣,占金融資產的92.4%,這其中儲蓄存款又以絕對優勢排在了人民幣金融資產的首位,戶均為5.12萬元,占人民幣金融資產的69.4%,其次是股票(A股)和國庫券。
城市居民金融資產出現了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趨勢,戶均金融資產最多的20%家庭,擁有大約66.4%的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資產。
經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原始積累,城市家庭的經營活動形成一定規模。從事經營投資的家庭戶均經營資產總值已達29.85萬元,其中固定資產凈值16.23萬元,占54.4%。這類家庭的家庭財產結構與非經營家庭有著明顯的差距。經營家庭除房產、金融資產及耐用消費品外,增加了經營資產,且在總資產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接近四成,而房產只排在了第三位。
調查顯示,有經營活動的家庭財產為64.87萬元,無經營活動的家庭財產為17.67萬元,前者是后者的3.7倍。
高學歷的年輕家庭最富有
什么樣的家庭最富有呢?要成為富有家庭,會受到年齡、學歷、職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調查顯示,高學歷的年輕家庭最富有。
戶主的文化程度越高,受教育的年限越長,家庭財產就越多。戶主文化程度為碩士及以上的家庭其財產最多,戶均為49.94萬元;戶主文化程度分別為本科、專科、中專、高中、初中、小學的家庭,其戶均財產依次減少,戶主文化程度為小學的家庭,戶均財產僅為14萬元。
另外,戶主年齡在35-40歲之間的家庭財產最多,平均為28.20萬元。
富人大富,窮人小富
中國城市家庭獲得收入的方式呈現多元化趨勢:從單一公有經濟中取得收入改變為有相當一部分人在非公有經濟中就業,并從中取得收入;還有一部分人開始取得非勞動收入或財產收入。就業結構的不斷變化,導致人們從每種收入來源得到的收入差距程度也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
從調查結果看,中國還沒出現大規模的“富人更富、窮人更窮”局面,而是呈現“富人大富、窮人小富”的良好態勢。各個階層的收入都在穩定增長,高、低收入階層的收入都獲得了較大幅度的提高。10%的最低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比1998年增長了2.9倍;而10%的最高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比1998年增長了5.4倍。
但各個階層收入增長的速度有差距,且這一差距有加大的可能。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速度遠遠低于高收入群體的增長速度,且有進一步降低的趨勢。在推進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居民收入或財富分配差距“先惡化、后改善”的變動趨勢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對效率的極度渴求,使得收入或財富按人力資源和資本要素進行分配的比例越來越高,并極有可能帶來“馬太效應”:擁有較高技術或較多資金的群體獲取的財富越來越多,而擁有較低(或沒有)技術或較少(或沒有)資金的群體獲取的財富越來越少。對此,應引起我們的警覺和重視。(于婷、曾象子、李貞剛摘自《百科知識》本刊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