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是農牧結合的少數民族地區,農牧業人口比例相當高,所以,農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依賴于農業生產。但是內蒙古很多農業地區都是缺水干旱,年降雨量少,平均氣溫低,無霜期和日照數都相對短的地區。尤其是烏蘭察布盟,由于農業自然條件相對惡劣,農業技術水平又低,再加上近幾年烏盟實行了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減少,所以近幾年烏盟糧食產量的波動很大,1990年糧食總產量為119.48萬噸,而1994年降為90.26萬噸,減少了29.22萬噸,到了2000年糧食產量增加到140.05萬噸,比1994年增加了49.79萬噸。可2001年又降到67.49萬噸,比2000年減少了72.56萬噸。糧食生產是受自然、經濟和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是復雜的開放性耗散系統,具有明顯的動態特征和不確定性。本文利用灰色系統的關聯理論,以內蒙古烏蘭察布盟為例,討論內蒙古西部地區種植業尤其是糧食產量的制約因素,尋求其穩定持續發展的途徑,為決策者提供一些建議。
一、烏盟糧食生產的環境分析
(一)自然環境分析
根據地理位置,本文以烏盟的豐鎮縣、卓資縣、商都縣作為代表,分析烏盟地區多年以來的平均氣溫、降水量、無霜期及大風天數等影響糧食產量的自然環境因素。根據60~85年的資料統計,豐鎮、卓資山、商都這三個縣的全年平均氣溫分別為4.7℃、2.4℃、3.1℃,氣候比較熱的6~9月份的平均氣溫也只有17.7℃、15.4℃、16.2℃。全年總計降水量分別為404.8mm、405.3mm、354.6mm。年平均無霜期短,分別為132天、116天、124天,但是大風天數多,4~6月份三個縣的大風天數分別為16天、13.5天及28.5天。由此看來,烏盟地區屬于年平均氣溫低、降水量少、無霜期短、大風天氣比較多的地區,這些都是不利于農作物成長的因素。
(二)社會經濟環境
烏盟位于祖國的北部邊疆,居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現今烏盟轄2市4旗5縣。2001年全盟總人口為270.2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為216萬人,占總人口的79.92%。農林牧漁業勞動力為67.96萬人,占農業人口的31.46%。2001年烏盟總耕地面積為99.06萬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為49.75萬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50.22%,有效灌溉面積為18.49萬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18.67%,連1/5都不到。
二、烏盟糧食產量的灰色分析
(一)灰色關聯模型
關聯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據系統中各因素特征序列的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系統中各因素的聯系是否相關和密切。曲線越接近,相應序列之間的關系越密切,關聯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二)指標選擇
糧食產量X0作為母序列,子序列有糧食單產X1、糧食播種面積X2、有效灌溉面積X3、農業勞動力X4、牲畜總頭數X5、總人口X6、農村用電量X7、農用化肥使用量(折純量)X8、機耕面積X9、造林面積X。由于統計數據沒有糧食生產的專用數據,有效灌溉面積、農業勞動力、農村用電量、農用化肥使用量、機耕面積是農業整體數據,經過數據均值化處理,對結果影響不大。另外,牲畜頭數統一折算成羊的頭數。
三、計算結果及分析
(一)計算結果
根據1990年~2001年的統計資料,計算出在烏盟糧食系統中,影響糧食產量因素的關聯序依次為:
r1(糧食單產)>r6(總人口)>r4(農業勞動力)>r9(機耕面積)>r3(有效灌溉面積)>r5(牲畜頭數)>r2(播種面積)>r8(化肥使用量)>r7(農村用電量)>r10(造林面積)。
(二)結果分析及發展對策
第一,根據關聯度分析,糧食單產對烏盟糧食產量的影響程度在10個因素中列第一。1989年烏盟糧食產量每畝地只有36公斤,而到了2000年單產量增加到每畝地為151.36公斤,增長四倍還多。不過與全區及其他省份比,烏盟糧食單產還是低得很多,因此,烏盟糧食單產的可挖掘潛力很大。鑒于糧食單產對糧食總量的貢獻,在以后的發展中應注意推廣糧食作物的優良品種,改進栽培技術,改善糧食生產條件,從而提高糧食畝產量。過去主要依靠擴大播種面積來保證糧食產量不斷增長,而如今由于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糧食播種面積逐年下降,單靠廣種的空間已很小,從關聯度分析表也可以看到這一點,糧食播種面積對烏盟糧食產量的貢獻在10個因素中排第7位。所以只有在糧食單產的提高上下工夫,才可能避免糧食總產的大幅度下降。
第二,人口增長仍將是糧食總需求量的推動力,因此人口在糧食產量的關聯序里排第二位。提高人均糧食擁用量,必須控制人口數量。另外,由于牲畜頭數的不斷增長,飼料用糧的比例會越來越大,雖然從目前看牲畜頭數對糧食產量的影響程度不大,在關聯序里排第6位,但在以后的發展中是不容忽視的。
第三,水利灌溉是糧食能否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條件。由關聯分析可知,有效灌溉面積在烏盟糧食產量的影響因素中排第5位。由于貧困原因,烏盟大部分地區水利設施陳舊、落后,建設又緩慢,2001年烏盟有效灌溉面積只有18.49萬公頃,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30.38%,比重還不到1/3。所以要想提高糧食產量,應該狠抓農田水利建設,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爭取實現有效灌溉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一半以上,才能確保糧食產量穩步增長。
第四,增加農業投入,提高機械水平。從關聯分析結果可知,機耕面積對糧食產量的影響在關聯序里排第4位。但是在投入方面還是主要靠人力,所以農業勞動力在整個關聯序里排第3位。農業科技水平相對落后,農業科技實際投資不高,歸根到底還是資金短缺問題。2001年烏盟地方財政收入為53277萬元,其中支農支出只有5166萬元,只占9.69%。農業投入嚴重不足制約著烏盟糧食生產進一步發展。從長遠看,加大農業科技、資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是實現糧食可持續增產的關鍵。
四、結束語
綜上討論,內蒙古西部地區種植業,尤其是糧食種植業的自然條件差,生產條件低,再加上貧困原因,對農業投入嚴重不足導致農業抗災防災能力差,始終擺脫不了廣種薄收,粗放經營,靠天吃飯的局面。為此,各級政府需要想方設法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改善水利設施等關系種植業能否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條件,徹底解決種植業的缺水怕旱、有雨怕澇的局面,從根本上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