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搞好區域規劃,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畜牧業
我國牧區現存的家畜品種及其地域分布,是適應各地草原生態環境,適宜游牧生產,以及與傳統的自然經濟協調一致的牛、馬、駱駝、山羊、綿羊五大類牲畜。在提高家畜飼料轉化效率、改良土種家畜時,無論采取土種選育,還是引進良種,以及雜交改良等措施,當然要達到優質、高產、早熟、快速周轉的經濟目標,也必須實現適應該草原地區自然環境,而且抗逆性強的生態目標。這樣才能發揮草原畜牧業順應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生產力的優勢。如果單純追求高產,不顧條件地盲目引進其他飼料反應的家畜品種,而不適應該草原生態環境,就可能出現減產甚至死亡,難以實現預期的經濟目標。
所以,各草原地區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制定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具有特色的、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畜牧業產業及其相關產業。
二、切實保護、建設、合理利用草原資源,走“生態畜牧業”的道路
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草原退化面積已達8667萬公頃,每年有133萬公頃草原發生退化,退化面積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275%。新疆、青海、西藏、甘肅的草原大約有30%的面積已發生退化,寧夏退化草原面積已占其總面積的97%;內蒙古草原退化面積為2992萬公頃,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44%。據統計,50年代以來,全國天然草地單位面積產草量下降30%~50%。內蒙古在50年代時,每公頃草地鮮草產量為1912公斤,到80年代降為1050公斤,全區草原牧草產量平均下降40%~60%。在植被數量減少的同時,牧草的質量也普通下降,多年生優良牧草的數量大大減少,劣質雜草及毒害草數量增加。
由于沙化草原位于我國中部和東部地區的上風頭,冬春季節,植被稀疏,風起沙揚,是我國沙塵暴的主要沙源地和塵源地。草原生態環境的日趨惡化,沙塵暴、荒漠化的不斷加劇,對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構成了嚴重威脅。
草地畜牧業生產水平的高低受氣候、草地狀況、家畜品種、飼養管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草地狀況是主要因素,沒有優質的草地,就談不上穩定、優質、高產地發展畜牧業。當前我國草地畜牧業生產水平較低,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大約為30%,而世界上農業經濟發達的國家一般為50%以上,美國為60%,加拿大為52%,法國為57%,英國為70%,德國為73%,丹麥、新西蘭為97%,俄羅斯接近50%。多年來,我國雖然對草地建設投入了一定的資金,但入不敷出的現象十分嚴重。據統計,1949年~1996年國家對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甘肅、四川等12個省(區)的草原投資累計46億多元,平均每年每畝投資僅3~4分錢。
目前,我國設立了農業發展基金、發展糧食生產專項資金、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農業機械化發展基金、水利專項建設基金、林業基金、育林基金,但卻沒有設立草業發展基金。草原管理機構薄弱,全國平均每200萬畝草原僅有一名管理人員。發展草原生態畜牧業,受益的是全社會國家和社會各界一定要加強對草原投資的力度,保護草原、建設草原,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使我們的生活水準再上一個新臺階。
三、樹立品牌意識,突出草原綠色產品的特色,爭創名牌產品
“草原”特色品牌,是一種純天然、無污染的象征。保持和發揮這個特色,可以創造大量的“綠色產品”和“有機食品”等名牌產品,提高草原畜牧業的市場競爭力。“草原”是各類畜牧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牧區畜牧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離不開對草原的保護建設和科學利用。草原是生產有機食品的基礎條件,為了適應現代人類生態、環境、健康、安全的要求,發達國家正在努力把那種消耗化肥、農藥、能源多的“石化農業”轉變為種養結合、有機物循環、無公害、少污染的“有機生態農業”。我國廣大草原畜牧業生產地區,大多處于偏遠地區、邊疆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具有純凈的水、空氣和土壤,是綠色凈土,生產的產品絕大多數是無污染、安全的絕色產品或有機產品。在國內享有盛譽的伊利、蒙牛、興發等,都是靠“大草原”這一綠色、特色品牌打響的。
打好草原品牌的基礎,是保護好、建設好草原生態,維持草原的良性生態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當前影響草原品牌的最大問題是草原生態惡化。這也是目前草原畜牧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解決草原生態保護和畜牧業發展的矛盾,必須找準路子,切實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發展集約型、生態型畜牧業。實行舍飼、半舍飼和劃區輪牧,走建設養畜、科學養畜的生態畜牧業的路子。
目前我國不少草原畜牧業生產經營企業的商標意識十分淡薄,在商標問題上還存在著一系列盲點和誤區。①產品沒有商標;②商標設計具有隨意性;③商標不注冊;④商標注冊范圍過于狹窄;⑤不注重國際注冊;⑥商標不宣傳。如中國羊絨企業普遍缺乏品牌意識。雖然出口量不少,但多為他人作嫁衣。據市場調研,2000年中國出口羊絨衫達900萬件,通過自有品牌直接銷售給消費者的不足10%,90%的產品是通過中間商換上自己的商標銷出去的。
另外,還要注重草原綠色產品的促銷宣傳。“再好的酒也怕巷子深”。廣告宣傳能激發消費者對本企業及其產品的興趣,加深其印象,提高企業知名度。優良的產品質量配合以周密規劃和全方位的廣告宣傳,能夠促進產品的名牌化進程。
四、實行產業化經營,提高畜牧業的生產、經營組織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
牧區搞產業化,應當堅持以下原則:第一,依托優勢,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緣、人文的資源優勢,選擇對當地經濟影響大、產業關聯強、總體經濟效益好的主導產業進行扶持。第二,綜合開發,市場導向。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確定產業方向,以求產品質量和品牌上取得突破。綜合開發力求由粗加工向精細加工、系列加工、特色加工方向發展,實現梯次增值。第三,異地辦廠,區域布局。牧區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不一定每個鄉(蘇木)、每個旗(縣)都有條件辦“龍頭”企業。要打破各政區劃界線,合理布局,到基礎設施條件較為優越的城鎮聯合辦廠,經濟區域內部各單位利益均等、風險共擔。第四,招商起步,滾動發展。我國草原牧區大多地處中西部地區,在西部大開發、產業結構調整的經濟形勢下,草原牧區面對機遇,敢于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制定優惠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東部沿海地區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鄉鎮企業和外商到牧區聯合辦廠,建設原料基地。有的還可以借助名牌企業的銷售渠道,搭“船”出海。根據草原牧區的資源優勢和基礎條件,可以發展綠色食品類、野生藥品類、皮革制品類、絨毛服裝類產品,逐步形成規模,帶動相關產業,滾動發展。
畜牧業產業化經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畜牧業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的變革,一般具有較為完善的四大服務體系:一是領導體系。縣(旗)、鄉(蘇木)、村(嘎查)層層建立專門班子,明確責任,協調各方面的關系,解決畜牧業產業化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產業政策和發展方向上加以引導,主要進行宏觀調控和監督。二是信息服務體系。利用各種渠道,及時、準確、廣泛地收集、分析、預測國內外市場信息,通過新聞媒介、信息組織等途徑,為產業化提供信息服務。三是科技服務體系。以縣(旗)鄉(蘇木)畜牧獸醫站為依托,搞好畜禽良種的引進、繁殖和推廣,強化疫病防治工作,提高養殖效益。四是銷售服務體系。圍繞養殖基地,盡快建立一批畜產品專業市場,形成規模、打出名牌、提高知名度。多形式、多渠道搞好畜產品流通。形成一種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國家、集體、個人共同參與的全方位社會化服務體系。
五、建立動物衛生標準體系,加強產品質量認證,努力開拓國內、國際市場
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動物衛生標準方面差距很大,不僅水平低而且數量太少,由此我們也吃了不少虧。我國已是WTO成員,如果動物衛生的標準化工作上不去,今后會吃更大的虧,失去更多的應得利益,甚至陷于被動。因此,加快建立健全動物衛生標準體系,包括必要的技術規范是當務之急。
疫病對畜牧業威脅極大,各種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有300多種,其中人畜共患的有100多種,有些疫病對畜牧業來說是毀滅性的,有些疫病極難凈化,很多疫病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如“瘋牛病”(BSE)、乙型腦炎、炭疽等等。另外,農(獸)藥和毒物殘留也危害人類和牲畜的健康。制定相應的標準和必要的技術規范是保證畜牧業經濟安全的重要手段。完善而合理的動物衛生標準體系,就是一堵無形的墻,可以限制以至阻止國外牲畜及畜產品對我國的沖擊,當然更能防御外來疫病的傳入。為達此目的,一方面要制定與國際接軌的各種標準在全國范圍實施,形成合法的保護屏障,另一方面也要制定一批高于國際的標準或技術規范,在國內部分高端企業或地區實施,或“準備”實施,主要作為應對國際貿易之用。
認證是國際上通行的對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的認可。經過有關具有公信力的權威機構對畜產品從生產到消費整個過程中的各環節進行科學、嚴格的認可,對參與企業而言,認證工作意味著成功的市場營銷活動。組織專業技術專家根據檢疫、檢測、檢驗、監測報告和申請,對受控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倉儲、銷售的全過程及主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大賣場、大超市等衛生安全標準認證,對經認證合格的受控產品和生產、加工、銷售企業設立統一的標識或標志。
加入WTO后,食品企業要通過三項認證(管理上要通過ISO9000系列認證;安全衛生上要通過HACCP認證;而環保上要通過ISO14000認證),才能取得外國消費者的信任。只有符合這些認證要求的食品和企業,才具有更強的競爭力,才會贏得國內、國際市場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