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中國的資本市場持續低迷、股票市場熊味彌漫、企業發展遭受資金瓶頸、民間地下借貸猖獗、銀行經營舉步維艱,與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快速增長相背離,很不正常,嚴重影響了資本市場功能的正常發揮。長期下去,不但會破壞市場機制的資本調控體系,還會嚴重影響甚至會阻礙GDP的正常增長。因此,資本市場的整頓已經成為也應該成為不能回避的當務之急。
一、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靠犧牲未來的速度取得的。因為我們經濟之所以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國家基礎建設投資特別靠建房投資來拉動的,而這些資金的來源主要是公債。現在流動性發公債、賣公債,經濟得到喜人的發展。但當所有的基礎性建設規模初具,當將來需要流動性地買回公債時,經濟將受到怎樣影響呢?我們決不能只求今天風風光光,就不管明天的凄凄惶惶;更不能只要求這屆政府的高速度建設,而要求下屆或下下屆政府的高速還債。
現在的資本市場是單向的、脆弱的,也是危險。
目前居民儲蓄約8.5萬億人民幣;外匯儲蓄約900多億美元,相當7200億人民幣;已發售未到期的國債累計據說有大約一萬億人民幣;還有外債2023億美元(截至2004年3月底),相當16700多億人民幣。由此看來,我國各種債務加總大約有12萬億人民幣,相當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的1.2倍,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負重。過去人們曾一度把居民儲蓄看成“籠中虎”,現在隨著居民收入的連年攀升,“籠中虎”已經越來越強壯了,隨時都有破籠而出的危險,最近央行就面臨著強大的提息壓力。一方面是居民手中的資金長期嚴重沉淀,另一方面是2004年1—5月份中國使用外資259億美元,兩者之間形成反差,我們對此要有足夠的估計和防范。
據證券時報報道,證監會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04年5月底,證券市場市價總值為44742.63億元,與上月末比,縮水1062.33億元。日前有調查顯示:上半年證券市場個人投資者總體收益呈現七虧二平一盈格局,投資者對下半年行情預期也不樂觀,27%的股民想撤離股市。長期下去,股票市場的前景堪憂。
我們再來看保險市場:目前我國保費收入年均增長12%,其中壽險業為14%,產險業為9%;到2005年底,全國總保費規模將達到2800億元(337億美元),其中產險900億元(108億美元),壽險1900億元(229億美元);保費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人均保費230元(27.7美元);保險業總資產達10000億元(1205億美元)。從保險深度看,2002年,世界平均為8.1%,中國為3%,世界排名第48位,而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排名第6位。從保險密度看,世界平均為423美元,我國是29美元,排名第71位。由此可見,我國保險業的規模小,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不相適應,因此需要大力發展。保險業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一方面,國民經濟的增長、經濟效益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為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長普遍減緩和我國市場主體大量增加,競爭更加激烈。以上形勢,使保險業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目前,大家普遍反應制約保險業加快發展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資本金不足,二是資金運用渠道不暢。
二、采取措施
針對貨幣市場結構的不平衡和保險市場的矛盾,業界和政策層都各自做出過相關的努力。
2002年,在美國連續11次大幅降低利率的帶動下,出現了歐洲央行連續4次降息,日本恢復零利率政策等全球范圍內的降息風潮。考慮國內宏觀經濟政策需要、物價總水平、社會資金供求狀況等因素,我國也推出了第8次降息,但從資本市場投資收益比較和居民實際生活消費分析,人們仍然采取持幣態度。
針對保險公司資本金嚴重不足的問題,保監會通過努力試圖消除法律障礙,全力支持保險公司多渠道融資增加資本金。現在,保險公司可以有多種方式補充資本金。一是通過定向募集的方式增資擴股。保監會將修訂《向保險公司投資入股暫行規定》,為吸納各方面資金進入保險業創造條件。二是采取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但由于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滯后,目前的運作效果還很不理想。
三、解決方案
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如何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筆者認為,在推動我國資本市場持續穩定發展的過程當中,要著力研究貨幣市場、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有機結合、協調發展的問題。
當務之急是要樹立發展我國資本市場的信心,改善投資環境,采取有效措施激活市場,引導市場進入良性循環,不斷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
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是密不可分的,直接融資建立在間接融資的基礎上。沒有間接融資的支撐,直接融資不可能持續發展;間接融資不與直接融資有機結合,必然面臨難以控制的金融風險。貨幣市場、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本身是一個整體,他們之間存在著有機聯系,不能人為的割裂開,只有把三者結合起來,才有利于儲蓄轉化為投資,不斷擴大民間投資比重,才可能化解間接融資和保險市場封閉運行所造成的風險。
要引導銀行和保險資金合規入市,保持資本市場資金供求的平衡,可考慮擴大證券公司進入銀行間拆借市場的規模和延長拆借期限,允許證券公司發行債券,允許組建證券融資機構,擴大股票質押貸款的規模,增加保險資金、社保基金進入資本市場的比例,培育商業保險、社會保障、證券投資基金等機構投資者。
當然,資本市場的風險問題不能不引起足夠的重視,保監會必須在控制好風險的前提下,盡快制定保險資金以各種方式直接投資資本市場的實施方案,增加保險投資的機會和分散投資風險的工具。
保險資金運用是保險市場聯系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的重要環節,也是保險業充分發揮資金融通功能、 全面支持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可運用資金大量增加,國務院開始逐步放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如允許保險公司進入全國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從事債券買賣業務;申請購買信用評級在AA以上的企業債券;參加滬、深兩家證券交易所債券交易;通過購買證券投資基金間接進入證券市場等。目前,中國第一張外資產險子公司的執照花落深圳,1982年1月成立的民安深圳分公司成為首家獲準在境內經營保險業務的境外資本保險公司。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境外上市,償付能力分別達到監管標準的1.9倍和5.6倍,為大家開了頭、探了路。保監會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在境內外上市。同時其他的融資方式也可以研究探索。比如一些保險公司提出通過發行次級債券等方式來補充資本金,充實償付能力。
當前,進一步拓寬資金渠道的有利條件很多。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拓寬合規資金入市渠道,為拓寬資金運用渠道留下了空間。特別是最近出臺的《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支持保險資金以多種方式直接投資資本市場”,“使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為主的機構投資者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導力量”,這表明拓寬資金運用渠道的方向和趨勢已經非常明確。同時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到境外上市也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內地企業在香港證券市場地位就日趨重要,至今已有278家內地企業在港上市,占總市值的 30%,若按成交金額計算,比例更高達50%。2004年6月25日,深圳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矚目的焦點,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小企業板塊在深交所開盤。這都表明中國在資本市場上是采取著積極而又有效的探索。
總之,只要國家下大力氣,把握時機,積極促進貨幣市場、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有機結合、協調發展,就會有效真實激活市場,引導市場進入良性循環,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就能保持國民經濟穩定持續的發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