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在中國內地爆發是2004年中國首件重大突發性事件,雖然時至今日,疫情已漸漸平靜下來,但是,當我們再次以新華社記者的眼光回顧那段非常時期的新聞報道,仍然發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回味和借鑒。其中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人文主義精神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要求我們轉變觀念,將日光集中在普通民眾的命運和疾苦上,把他們的利益作為我們新聞報道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毋庸諱言,我們以前在這方面做得不夠。有人以為,新華社是官方通訊社,當然要以反映官方聲音為主,這種觀點是非常狹隘的。在英語中,“官方”和“權威”近意,這有助于理解“官方”的涵義:就是新華社發布的新聞信息是權威的,是真實可信的,而絕不意味著我們是官,以高高在上的眼光審視—切。相反,要做到真實可信,我們必須以客觀平等的眼光,帶著虛懷若谷的態度,像以穆青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新聞工作者那樣,接近大眾,“勿忘人民”。
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一直是新聞業務的重點和難點,也能突出反映出我們對普通大眾的關注程度。就這一點來說,我們并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去年有一次井噴事故。前方記者趕到現場,冒著生命危險采訪,非常難得,但是發回的頭兒篇稿件幾乎沒有出現一個受災的當地群眾,沒有一句他們的直接引語,有的只是當地官員的表態、一些數字和類似“災區人民情緒穩定”之類的話,盡管在編輯的要求下,后續報道中出現了群眾,給人感覺仍然不鮮活,引語沒特色,很難引起讀者關注或共鳴,相反,外電在事發后12個小時內就播發大量生動的現場新聞,其中一篇引用了一位急救護士的話:“煩死了,周圍都是傷員,沒時間和你說(接受采訪)。”相比之下,高下立現。無怪乎,有人說我們的稿子像信號彈,有情況時第一個發出信號,聞訊趕來的其他媒體紛紛做出精彩的深度報道,而我們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佳作卻并不多。
有鑒于此,新華社總編室和對外部領導在今年的業務例會和編前會上多次強調要重視對人的關注,切實反應老百姓的生活狀態,加強稿件的真實感和可信度。在此次禽流感報道過程中,負責對外報道的有關組室圍繞上述要求作了大膽嘗試,取得了一些可喜的進步,世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經驗,現做些歸納,以便總結經驗,進一步改進提高。
及時準確是第一要求
既然是突發事件,對時效要求當然就很嚴格。此次禽流感報道也一樣,1月27日晚7點,新華社受權發布廣西隆安縣丁當鎮發現確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中英文快訊,隨即還播發了農業部總畜牧師的訪談和英文綜述;2月5日上午,農業部衛生部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外部兩位記者在現場,十多位編輯在后方,在發布會舉行的同時滾動發稿,搶占了先機;2月11日下午,海外記者團首度探訪中國禽流感疫區,隨團的對外部記者時刻與編輯部保持熱線聯系,第一時間播發了多條快訊、詳訊、外電紛紛轉載。2月22日,廣西隆安縣丁當鎮從疫區名單中摘除,封鎖解除,對外部與廣西分社合作播發了快訊和現場新聞,報紙采用情況很好。
與此相比,我們在其他一些突發事件的報道就顯得不夠及時準確。有些事件比如重大交通事故、自然災害等發生在地方,有的記者發回的報道開頭就是“昨天”甚至是兩二天以前的“某日”。真讓人哭笑不得,應該說。除了確實有交通、通訊困難的地區(比如說西藏等地)外,突發事件報道中出觀這樣的字眼是極為不光彩的亭。有的報道的確很及時,但不準確。比如缺乏起碼的新聞要素,死亡、受傷人數前后矛盾等,出現這樣的問題首先反應了記者在責任心上還存在某種缺陷,其次說明這樣的記者不具備人文觀念:要知道重大突發事件在很多人來講是性命攸關的事,當事人的親人、朋友以及外界都非常關注,迫切希望得到準確的相關消息,新聞記者尤其是新華社記者要有高度的對人民負責的精神,有責任把消息及時準確的播發出去。
當然,社會上向來有一種“報喜不報憂”的習慣,很多地方官員尤其如此,這給新華社駐各地分社記者采訪重大突發事件帶來了難度。但是,正如先前講到的,我們記者不是“官”,記者根本的服務對象是人民大眾,這也是我們事業賴以生存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須想方設法完成我們的職責。文過飾非或者對重大突發事件輕描淡寫是一種極為短視和不負責任的態度,也不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新聞事業的發展危害極大。
文中見人是基本要素
事實上,“文中見人”一直是我們新聞改革和改進文風的一項內容。長期以來,就事論事、就會議報道會議一直被認為是新聞報道的痼疾,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的記者開始將關注的目光轉向人,應該說這是一種進步。然而,在實踐中發現,稿件中出現頻率高的卻往往是官員,在突發事件報道中也不例外:主要領導趕赴現場組織救援,地方官員慰問受災群眾等等。這是另一種新的框框,它把我們記者的注意力局限在“上邊”,老實說,這樣的稿子在人民群眾中是不受歡迎的。
有的稿件中也出現了普通大眾,但效果如何呢?比如一次洪水,稿件中出現了洪水中失去家園的村民,對政府的處理表示滿意,對有關部門的幫扶表示感激,這樣的表述很有代表性。然而海外媒體往往對之嗤之以鼻,這種表述也經不起推敲。村民們難道就沒有不滿意的地方?他們最迫切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他們以后的生活到底有沒有著落?這些問題記者在寫稿子以前就應該弄清楚.并在稿件里作出分析和回答,如果能夠,還要注意用采訪對象的話來直接反映問題,在這一點上我們非常有必要向外電、外報的記者學習。我們也注意到,在一些典型人物報道和類似于通訊、特寫的稿件中,一些記者對采訪對象的描寫、對細節的把握很有獨到之處,經常有畫龍點睛之筆,這些做法為什么就不能用在突發事件的現場報道中呢?不是我們不會寫,而是頭腦中沒有這個意識。
此次禽流感報道中,在新華社總編室統一部署下,我們做了些有益的嘗試。比如,在1月28日,即首例禽流感被確認的第一天,對外部記者采訪了世界衛生組織駐京代表,播發了《世衛專家認為中國對禽流感疫情反應及時》,全篇稿件幾乎都引用該專家的話,表明世衛組織的態度,除此以外沒有任何修飾,這種做法在特殊時刻起到了特殊效果。在深入廣西疫區的采訪中,對外部記者采寫了《廣西禽流感疫區見聞》,生動地描寫了在現場忙作一團的中外記者和在隔離區內身體健康但生活無聊的養殖戶黃生德,讀來親切可信,效果不錯。當然,在此次戰役性報道中,我們也有不足之處,比如對科學家和在一線工作的獸醫關注不夠,對疫情與農村經濟的聯系和現代養殖業模式探討的不深入等等。
人文關懷是根本要義
講了這么多,必須要說明一點,我們講“人文”并不因為這是個時髦的概念。也不是為了“人文”而“人文”,根本目的在于讓我們新聞從業人員接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啟蒙,從而推動新聞事業的進一步全面發展。

事實上,從新一屆黨中央和政府的領導班子開始工作以來,就很重視以人為本。中央非常關注老百姓是否能過上好的生活,經濟發展是否真正為普通大眾帶來切實的利益。經過了前兩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在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的同時,一些發展的不協調和國民經濟的深層次問題開始顯現,并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去年下半年,中央提出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要改變以經濟增長為單一衡量指標的做法,強調均衡發展和中長期發展,尤其強調經濟發展要給老百姓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提高,要解決包括就業、收入差距、城鄉差別等一系列問題在內的與老百姓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種種舉措無不彰顯人文關懷的思想。
在一切資源中,人是最可寶貴的資源。在人類歷史上,任何進步與發展,其根本目的也在于推動人類歷史進程,造福于人。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聞事業要取得全面發展,也必須實行以人為本的戰略,根植社會基層,服務普通大眾。作為對外新聞從業人員,我們更應該改變舊有思路,貼近百姓生活,讓我們的新聞作品綻放人文主義思想的光芒。責編:周瑾 潘天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