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戊蓀,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原國際譯聯理事、《中國翻譯》雜志主編、資深翻譯家。曾擔任《北京周報》雜志社副總編、代社長,中國外文局局長等職務。從事口、筆譯翻譯工作五十余年,主要譯作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論語》等,修改、審訂重要著作和文件逾百萬字。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敵視我們,對我們進行經濟和新聞文化封鎖,所以及時地將中國的聲音傳達到全世界成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外交文件一般由外交部負責翻譯,而政治和理論書籍的翻譯和出版,則由國際新聞局的編撰處(外文出版社的前身)負責。《共同綱領》、毛澤東的一些文章和劉少奇的《論黨》的英文本都是新中國最早的譯作。20世紀60年代以來,《毛澤東選集》以及黨和人大會議期間發表的某些政治文件的翻譯更是這方面的精品。
一般說,這類文件的翻譯都靠大兵團作戰,整個工作分解為三步。首先,由中國同志(時間緊時由一批人做)譯出初稿,然后由外國同志加工潤色,再由政治上有經驗又懂外語的負責同志最后定稿。毛選的翻譯更是認真仔細,由高水平的中外專家共同討論,逐字逐句地核對定稿。這一工作程序,可以比做接力賽,也像三級火箭,缺一不可。中國同志所負擔的初稿,翻譯如果文法頻頻出錯、遺漏或曲解原意,后面的工作就會事倍功半。參與毛選翻譯工作的程鎮球同志曾撰文介紹過這方面的經驗,曾在外文出版社和中央編譯局工作過的美國友人瓊·平卡姆寫過《中式英語之鑒》。可以說,這兩份材料,是理論和政治翻譯的經驗之談,值得后人認真閱讀借鑒。應該承認,后來的領袖著作,翻譯的水平都無法與毛選英譯本比擬。
文學翻譯是一項公認難度較大的工作,尤其是將古文譯成外文。5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先后出畈了大量的近現代作品,而且將《紅樓夢》、《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這些古典文學名著譯成英文出版。經驗證明,“中西合璧”的辦法相當成功。楊憲益的中外文修養是一流的,再加上夫人戴乃迭的仂、助,于是譯出大量高水平的譯作。沙博理早年攻讀中文,長期在北京生活工作,他對俚語比較熟悉,再有夫人鳳子的支持,充分發揮了自己所長。美國教授Moss Robert熟悉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他譯《三國演義》有獨到之處,又有外文局資深翻譯任家楨幫他核對,英文本問世后成為中外廣為稱頌的精品。
科技和其他專業的翻譯,有自己獨特的規律。一般非本專業人士無法問津,因為“局外人”對中文原文的內容往往不甚了了,更談不上翻譯了。如,當前有許多科技論文需要在國際學術雜志發表,如果原文不是以外文寫成,翻譯的需求量可觀。辦法還是由專業人士擔任初譯,由對科技有一定了解的老翻譯或外國人潤色,由科學家本人定稿。
中譯外的艱辛往往不為外人所知,要求譯者默默無聞和扎扎實實地工作,長期積累經驗,才能循序漸進,攀登高峰,只有安心于日常的細節并從中得到樂趣的人才能堅持到底。翻譯還要求廣博的知識,如果沒有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恒心,是無法取得這塊“金牌”的。
其次,翻譯與外語有密切關系,但又與其有別。外語差的人固然無法勝任翻譯工作,但外語好的人,也并非必然成為好翻譯。翻譯要求通過兩種語言的轉換準確傳遞原文的信息。做好中譯外的工作,沒有中文的底子,缺乏對原文的理解,也是無法勝任的。這是初學者往往容易忽略的一點。中譯外同時要求以流暢的外語傳達原語的內容和風格。不肯在外語上真正下功夫,不能精益求精,不準備“十年磨一劍”是無法有所成就的。
再次,翻譯是跨文化的,翻譯要研究譯入語國家的文化,翻譯時對原文做必要的取舍甚至增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中譯外工作要求大量的人才。建國初期,響應祖國的號召,大批留學生和華僑從海外歸來,成為外文局和其他外文單位的一個方面軍,與解放前翻譯人員,以及我們自己培養的大學生,形成三結合的隊伍。他們在老干部的領導下,努力工作,是中譯外的主力。從50年代起,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十分關心外語人員,包括所謂“小語種”人員的培養。許多語種的課程,就是那時建立的。時代和形勢均發生了變化,然而,這一“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的方針,至今仍然閃耀著它的光輝。
隨著漢語的普及,將會有更多的外國人掌握漢語。盡管有這一大趨勢,中譯外的工作今后還將主要依靠中國人自己來做。因此,在大學中培養,在各類專科學校中培養和在職人員邊工作邊學習的體制需要早日建立。
我國作為政治、經濟、文化大國,呼喚著比現在人數更多、水平更高的翻譯隊伍。從我國中譯外水平看,從我國大城市的外語標志看,從我國商品的外文介紹看,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亟待改進。2008年的奧運會和2010年的世博會正快速地向我們走來,中譯外的工作任重道遠。
鏈接:中國譯協第五屆全國理事會會議暨首屆中國翻譯成就展將舉行
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第五屆全國理事會會議將于2004年11月4日至7日在北京舉行。這是中國翻譯界在新世紀的第一次大聚會,也將是中國譯協成立22年來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盛會。
此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審議并通過第四屆全國理事會常務理事會工作報告和《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章程》修改草案;推舉產生新一屆中國譯協領導機構;表彰先進分支機構和團體會員等。其中章程修改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中國譯協的社團性質將由過去的學術性向學術性、行業性并舉的方向擴展。這是中國譯協順應時代和翻譯事業發展的需要,對協會今后的工作將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此外,本屆理事會還將對1998年中國譯協第四屆全國理事會會議以來,各團體會員和各分支機構在組織翻譯學術活動、翻譯培訓與教學、翻譯服務、翻譯出版等各方面工作進行全面的總結,為各會員單位和全國的翻譯工作者提供一個相互切磋、借鑒與學習交流的平臺和機會。
同時,由中國譯協主辦的首屆中國翻譯成就展也將在中國軍事博物館隆重舉行。這是建國以來我國翻譯領域的首次大型展覽,將展示翻譯工作在對外宣傳、外交、軍事、民族語文、教育培訓、出版、產業化和社會服務等各領域的成就,充分體現翻譯工作在中外交流中的巨大作用,彰顯廣大翻譯工作者對促進社會發展所做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