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欄意在薈萃各家精言要語,對外宣事業或探討、或指正,業界人士盡可于諸多縱橫捭闔之觀點中,會其意、用其利,以促我國外宣事業日臻完善。是為《言論·觀點》專欄之開宗要旨。
“外國人如果了解中國,他就不會說中國都不好;中國人如果了解外國,他就不會把外國說的一切都好。只有那些不甚了解的人才容易走向一端。”
——楊正泉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副主任
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有這樣的境遇,就是當他們的房子起火的時候,國際傳媒都會趕來報道,因為按照他們對新聞價值的解釋,房子是不應該著火的,所以房子著火就是新聞。而當發展中國家重建家園的時候,這些傳媒就不再來,因為這不再是新聞。結果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往往與災害、饑荒、戰亂、種族矛盾等聯系在一起,最好的也不過只是顯得怪異而原始的文化而已。
——劉長樂 鳳凰衛視總裁
不論我們自己怎么說、怎么看,在對外報道中,為國外受眾所關注或需要了解,而在中國現實中確實存在的問題,我們都應該采取積極的、正視的態度而不應采取消極的、回避的態度。(只要這樣做無損于國家的形象和利益)。因為前一種態度會提高我們的威信、增強國外受眾對我們的信任感、有助于對中國的正確理解,而后一種態度的效果則只能是負面的。
——沈蘇儒 《對外報道教程》一書作者
媒體的新聞報道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帶有偏見的,特別是在處理政治新聞和其他有爭議的社會新聞時。這種偏見是天生的,是報道者個人價值體系和文化背景造成的。導致偏見產生的因素還有其他如記者的教育背景、宗教,所處的社會階層、性別、黨派,政治意識,以及一系列的個人偏見。偏見是自然而然的,它滲透到媒體中—甚至是新聞報道中。
——約翰·C·梅里爾 密蘇里大學、馬里蘭大學和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學教授
西方(主要是美國)傳播學界花了很大力氣去研究大眾傳播媒介如何影響受眾的立場、觀點和行為,他們的研究結果認為“大眾傳播媒介的主要效果是增強受傳者(即受眾)的固有觀念,而不是改變其固有觀念”。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大眾傳播媒介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在短時期內,它對受傳者的直接作用是有限的,從長遠來看,它的潛移默化作用是巨大的”。
——明安香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傳播學研究室主任
中國人要積極地去與外國記者交朋友。人間的事就怕隔閡,越是疏遠他們,誤解就會越深。要知道,西方媒體是不會主動來宣傳中國的正面形象的。而我們在主動爭取媒體為我們說話方面做得不夠。如果我們既有自己的民間通道,又能團結國外媒體中的友好力量,那么我們國家的外宣新局面就一定能夠打開。
——顧宜凡 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讓世界了解你》欄目總制片人和主持人
全球傳播時代的尷尬是,媒體的技術更加發達,本應更加快速到達受眾的事實,卻被“媒介化”的過程而扭曲。最后的結果像一位退休多年的資深戰地記者所言“媒體沒有報道過的戰爭,就沒有發生;被媒體報道過的戰爭,可能也不是那么回事!”所以雖然全球傳播時代雖被稱作是“紙包不住火”的時代,凡撒謊的人遲早都會被戳穿。但民眾或許是過于樂觀而且過早地在慶祝屬于自己的“信息透明”時代了,因為言論自由的確切內容應該兼具獲悉言論的自由和表達言論的自由。
——董關鵬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助理
公關在當今國際交流頻繁、信息流通迅速的世界,特別是在以民意為依賴的美國,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內政外交各行各業賴以運轉的重要專業。公關活動包羅萬象,無孔不入,中國要推動對美國的公關活動,必須要培養大批的專業人才,更要借重美國的專業公關公司,這些公司的業務是專門在美國國內外為各行各業造勢,樹立形象,培養民意,爭取選票,開拓市場的。
——趙浩生 著名專欄作家、記者、耶魯大學退休教授
中國這么大,真可以說是無奇不有,幾乎任何一種關于中國的說法都可以被認為是“真實的”,我們知道太多的是“事實”,但我們所缺乏的是對事實的精確判斷。
——丹尼斯·紐曼美國有限新聞網(CNN)簡明新聞部總制作人
責編:胡雅娟
(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