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這個時代,關于“詩人死了”、“詩歌在衰落”這樣的話題,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出現一次,各色口舌或憂心忡忡或幸災樂禍地觸及詩歌,為它在機械復制時代的不祥命運伴奏、送行。在我看來,這種悲觀景象其實大多來自論者的心理虛擬,因為詩歌及詩歌所創造的燦爛的精神世界并沒有在我們這個時代蒙塵,不管任何時候,總是有一批人,他們熱愛詩歌,純粹地熱愛,他們在寫詩,在創造著屬于整個人類的美感和道德。對他們來說,詩歌寫作是宿命般的工作,因為詩歌在感動著他們。
在楊曉民主編的《中國當代青年詩人詩選》的封面上有他自己的一句詩:“在轉身的剎那,我發現詩歌還在感動著自己?!弊鳛橐粋€默默寫詩多年的非職業詩人的心聲,楊曉民的這句詩可謂意味深長,它昭示著我們這個自詡寬容的時代對詩歌的殘忍,以及一個徹底的詩人與他的志業苦寒相偎時的深情。
應該感激《中國當代青年詩人詩選》的出版,它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詩歌讀者打開了一扇門,通過這扇門,我們得以窺見在近20年的漢語發展歷程中,那些溫暖過我們心靈的詩歌火焰,那些擦亮了時代之夜的語言珠貝。
《中國當代青年詩人詩選》總共收錄了43位詩人的440余首詩作,這是一份極具包容性和說服力的名單,不僅一批成名已久影響深遠的詩人赫然在列,更重要的是一些有著獨特品質和杰出才華的詩人被包括進來了,一些默默耕耘不事聞達的詩人被包括進來了,一些已死的、已消潛的詩人也被包括進來了,可以說,這是迄今為止最豐富的青年詩歌檔案,也是最讓人感到驚喜和振奮的青年詩歌檔案。
在這里,我特別想提到下面三個人的寫作:楊曉民,一位對土地有著倔強深情和非凡洞察力的詩人,和海子詩中那片朝著神秘之思和靈性世界運動的土地不同,楊曉民往往從一個行者的角度反觀自己最初的生活經驗,他的“無量寺村”系列,粗礪、堅硬,飽含隱痛,堪稱上乘之作,其向地心深處不斷挖掘的精神探索和充滿智性色彩的控制能力,為當代詩歌的鄉土書寫重新挽回了尊嚴。
楊鍵,過著半隱居生活的詩歌圣徒,在對中國傳統倫理學、哲學和宗教的長年研習中,他為我們貢獻出了一串串直指靈魂的灼熱詩行,有論者曾說:“在他熾熱的詩行中,漢語新詩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悲憫和自省的能力。這是呈現在當代的某種程度上顯得古典質樸的民族詩人,以其精致沉穩的漢語的聲音,喚起人們直面人生的崇高本能?!?/p>
石一龍,又是一位從鄉土經驗中生長、突圍的詩人,早年的《阿圖什頌歌》音調峻急,境界瑰瑋,在70后詩人群中獨樹一幟,他的抒情天分混合了鄉村歌手的質樸和青春襟抱的清朗。近年來的詩歌逐漸轉向克制和內斂,增添了一種對日常事物的沉思和辨別,這種沉思和辨別把他和當下的享樂主義詩風區別開來,使他的詩在更開闊的意義上表現了對這個世界的批判和傷悼。
在這個選本中,還有很多非常優秀的詩人,如燦爛精美的黑大春,從《中文系》出走以后變得更加自由的李亞偉,在針尖上舞蹈的余怒等等,湯養宗、龐培、王寅、西川、李元勝、潘維、葉輝、樹才、魯西西、啞石、藍藍、朱朱、江非等,都有非常耐讀的作品。
如果說一首詩的誕生,意味著一種新的命名活動的展開,那么一本詩選的出版,則應當驗證一個時代的心靈質量和語言能力。然而,在詩歌活動變得日益功利的當下詩歌界,不同詩選的出版卻演變成了一場以爭奪話語權為目的的嘩變,觀念、趣味、人情制度,這些詩歌的外部因素使得一本詩選在精神意義上的標志性變得艱難而朦朧,
我不能說《中國當代青年詩人詩選》的出版完全避免了同樣的陷阱,但很明顯,它正以自己的誠實和努力,以詩作本身的厚重分量,力圖為我們的時代存留一些可信的面孔,一些珍貴的聲音,正如主編楊曉民在后記中所說:“這些年輕詩人的作品確實使中國當代漢語詩歌的豐富性成為可能,使現代漢語表達的強度空前提升?!蔽覀兤诖鴼v史以它獨有的力量為這個詩歌選本帶來更多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