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貓子”是現代社會出現的一個新群體,在年輕人中占有相當大比例。“夜貓子”們打破了人類千百年來養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在夜晚拼命工作和享受生活,但同時卻往往忽視了自身的健康。
健康的人,他的體溫有這樣一個規律:早上起床前2~3個小時內最低,起床后體溫會慢慢回升,下午2-3時之間有所下降,接著又有所回升,傍晚4~6時之間達到最高,接著慢慢下降,晚上臨睡覺的時候體溫再次下降。
體溫高的時候,我們的身體能夠保持良好的狀態,頭腦清醒。工作、學習效率高;相反,體溫低的時候,人體就會進入休眠狀態,大腦和內臟都在休息,大腦思維會變得很遲鈍,工作、學習的效率也會大打折扣。
如果我們能夠按照自然的生理規律來安排工作、學習和生活,就不會給我們的內臟器官增加任何的負擔。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不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久而久之,身體勢必會出現問題。
從正常的生理規律來考慮,傍晚工作本來就已經違背了人體的自然規律,如果已經到了晚上10~12時仍然沒有休息,或在工作,或在娛樂,這樣就大大偏離了人體生理規律,內臟器官根本就無法正常運轉。
“夜貓子”寶典之1
下班就洗熱水澡,使正下降的體溫回升,在體溫再下降前趕快就寢。也許人們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知道歸知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想真正嚴格遵守正常的作息制度,對大部分人來說,執行起來還是有很大難度的。“自己選擇的工作,就必須承擔起一定的風險”。事實的確如此,但我們也嘗試一下,看能否盡最大努力按照自然規律來安排生活。
打個比方來說,如果晚上非得工作到12時,那么一下班就立刻回家,洗個熱水澡,使正趨于下降的體溫得以回升,然后在體溫再次下降之前趕快就寢,這點我們是完全能夠做得到的。
“夜貓子”寶典之2
早上一起床就立即打開窗戶,讓陽光照進房間,享受陽光的溫暖
夜生活最大的冒險之處,就在于它會打亂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對于廣大“夜貓子”們來說,有一點是至關重要的,那就是盡量使人體的生物鐘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狀態。研究發現,日光浴可以使發生紊亂的人體生物鐘趨于正常。
有的夜貓子晚上需要工作到深夜2~3時才能睡覺,那么,他們就應該在保證每天至少6~7個小時睡眠的前提下,早上8~9時一起床就立即打開窗戶,讓陽光照進房間,享受陽光的溫暖。當然,如果能到陽臺上直接接受日光浴,那是最好了。
在一般家庭,室內客廳的光線強度大多為200~300勒克斯。相比之下,室外的光線則要強得多了,即使在陰天的時候,室外的光線強度也可達到1萬勒克斯以上。由此可見室內的光線強度是多么弱。在室內打開窗戶進行日光浴,遠不如直接到室外去接受日光浴的效果好。
“夜貓子”寶典之3
白天盡可能讓光線強一些,晚上盡可能讓光線弱一些
如果晚上的光線過強,人體的生物種就會因此而推遲。另外,過強的光線還會抑制與睡眠密切相關的褪黑激素的分泌,從而妨礙人體正常的睡眠。
如今我們所處的周圍環境普遍存在著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白天人們接受的光線的強度不夠,晚上光線強度又太強。研究表明,在6~8個榻榻米的房間里,晚上照明選擇60瓦的燈泡可以了,不需要太強的光線。人們將通過調節光線的強度來調節人體生物種的方法稱為“光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