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一個全新的領域或者一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的領域,都蘊藏著無限的商機。電子政務建設正是如此,從“形象工程”走向務實,順勢掀起了中國軟件產業的又一次高潮。而作為軟件產業的中堅力量,中間件成為了絕對的主角。
電子政務搭臺,國產軟件唱戲
2004年,以“十二金工程”為核心的中國電子政務建設全面啟動實施,與此同時,《數字簽章法》、《政府采購法》,《行政許可法》等電子政務政策法規相繼出臺,中國的軟件產業的發展可謂占盡天時地利。
電子政務工程是我國最龐大的信息系統工程,縱向以“十二金工程”為核心,橫向以各級政府部門的信息化建設為落腳點,幾乎覆蓋了軟件領域的各個層面。“大而且新”,東方通科技總經理牛合慶這樣評價中國的電子政務市場,“大”意味著機會多,而“新”意味著沒有壟斷,所有的軟件企業都能夠平等競爭。
當這一系列的宏觀體系逐漸落到實處的時候,具體實現層面的問題開始出現在我們面前:基礎弱,范圍廣、變化快、非均衡,要求高,這些實際的困難讓我們認識到,如此龐大的應用系統的開發根本無法一步到位,有計劃、分步驟的實施才是可行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搭建應用系統時必須基于靈活變化的體系結構,才能更好的滿足電子政務不斷變化發展的需要。以中間件為基礎的軟件支撐平臺技術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首選。從技術層面來講,中間件既是未來各種應用系統開發的基礎,也是現有各種系統進行整合的手段,因此,中間件無疑將占據電子政務建設中的核心地位。
面對如此誘人的市場,國內中間件企業紛紛投身其中。東方通作為我國最早從事中間件技術的專業軟件公司,已經在我國的中間件市場上占有了相當的市場份額,在金融、電信、政府、交通能源等領域擁有了眾多的客戶群,而今,他正積極參與到電子政務建設當中,并推出了完整的電子政務系統的方案。不過,東方通也察覺到目前電子政務市場還存在一些問題,集中體現在兩點,一是許多用戶還未能把軟件支撐平臺建設作為電子政務建設的核心來抓,盲目購買硬件或者盲目開發單個應用系統,都容易導致整個系統建設失敗。二是即使用戶建設軟件支撐平臺也認為是系統集成商的事情,其實軟件支撐平臺建設更多的是平臺廠商或軟件集成商的事情,這與前者是有很大區別的,這些問題需要實踐檢驗才能逐步解決。
國產中間件的機遇與風險
國內中間件市場走到今天,幾大關鍵行業,如金融、電信等已經沒有太多的空間可供挖掘,整個中間件市場格局也逐漸趨于穩定。總的看來,IBM、BEA等國際品牌整體優勢明顯,東方通、中創等一系列國內主流的中間件廠商緊隨其后。
正當國內中間件廠商苦苦等待下一個契機出現時,電子政務的全面啟動如同一場及時雨,不僅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同時還培育了有利的競爭環境。一方面,電子政務對安全性要求高,國家在政策層面明顯傾向于國產軟件,特別是《政府采購法》的出臺,更是幫助國內企業回避了很多競爭風險。另一方面,國內廠商的中間件產品在技術和服務上已經比較成熟,能夠接受市場的考驗,同時,用戶對IT的投資趨于理性,開始關注成本,而不在一味的排斥國內廠商而迷信國外品牌。
常言道做基礎軟件,企業的風險最大,的確如此。就像中間件運行于各種操作系統和數據庫之上,他必須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良好的穩定性,因此對產品技術的要求更嚴格。此外,操作系統和數據庫升級頻繁,中間件產品如何能緊跟這種變化也是一大考驗。
牛合慶告訴記者:“研發基礎軟件,人才、資金的投入都是巨大的,一旦產品不能贏得市場,很可能就是全盤皆輸”。可見,要拿下電子政務市場,中間件企業首要就是保持警惕,看清市場走勢,尋找合適的定位再出手不遲。
催熟產業環境
產業環境不成熟總是讓中間件廠商感到隱隱作痛。與其坐等,不如采取主動,催熟整個產業環境。
產業鏈不完善一直是國內中間件企業發展的一大硬傷。由于中間件在軟件分層結構中處于承上啟下的位置上,所以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合作顯得尤為重要。上游的軟硬件廠商為中間件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而下游的渠道銷售商則為其開拓市場,但這其中的互動著實讓夾在中間的國內中間件企業感到有些吃力。發展下游銷售渠道是一種市場行為,國內廠商往往比較拿手。而至于能否爭得上游硬件、操作系統和數據庫廠商的支持,我們常常無能為力,因為他們對中間件企業的支持力度往往是通過市場占有率來衡量的,而在這方面,國內企業顯然處于弱勢。
拿IBM、BEA來說,他們都是全球化的軟件公司,他們和上游廠商之間的合作決不是針對某一個市場的,這種遍及全球市場的利益關系讓他們之間更容易結成戰略上的合作伙伴。反映到產品的研發上,這些國際化的中間件企業就能夠以優惠的價格,及時地獲得上游廠商為他們提供的硬件,操作系統或者是數據庫產品,用來搭建起中間件產品的研發環境。相反,一旦缺少這種緊密的合作,就不得不花大價錢來購買各種不斷升級的產品,無形之中,成本、風險驟增,這也正是國內中間件廠商的寫照。可是市場是客觀的,用戶對于產品的要求不會因為國內企業研發條件不足而枉開一面。就是在這種兩難的境地中,國內中間件產業的發展始終無法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我們希望得到和國外廠商一樣的環境”,牛合慶發自內心的感慨。雖說產業環境的成熟是一個慢熱的過程,但眼前的種種跡象表明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在主動催熟整個中間件產業環境。首先是政府方面頻頻出面促成各種國際合作,并且政府有意牽頭來搭建公共的實驗環境,以優惠的價格供國內中間件企業使用。另外,國內中間件廠商也不再只顧單打獨斗,競爭的同時也開展一些合作。特別是在第八屆軟博會上,幾家主要的國產中間件提供商搭建了聯合展臺,以統一形象示人。其實他們之間并沒有太多實質性的合作內容,之所以這樣做,更多的是為了加速整個中間件產業群的形成,提高外界對國內中間件產業的認知度。
電子政務不是救命稻草
一直以來,操作系統,數據庫和中間件并稱基礎軟件的“三駕馬車”,這里不僅是技術的制高點,市場的制高點,更是整個軟件產業的制高點。而中間件更被認為是中國軟件產業崛起的希望所在。
隨著電子政務的大規模應用,中間件市場必然迎來新一輪洗牌。牛合慶認為國外企業和國內企業之間的實力將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最終達到一個新的平衡。從市場格局來看,在傳統高端領域,國外企業的優勢仍將繼續保持優勢,但在新興的電子政務市場,將由國內廠商主導。此外,國內中小企業市場正在迅速崛起,這是一個應用相對簡單但卻十分注重成本的群體,在這塊市場,國內中間件廠商將大有可為。
眼下,打好電子政務這一仗是國內中間件企業共同的心愿。東方通表示希望借著此次電子政務的大潮,自己在中間件市場的占有率全面超過國際品牌。話雖如此,國內的中間件企業都明白,如果不能贏得傳統的高端市場,中間件產業的發展仍然是殘缺的。因此,電子政務只是民族中間件產業的一個起點,如何借此樹立起國內中間件企業在電子政務領域的強勢地位,進而逐漸影響傳統的高端行業才是未來更艱巨的任務。此外,在語言方面,軟件開發管理的規范化方面題,國內中間件企業都亟待加強。
直擊電子政務癥結
隨著全國電子政務工程的全面開展實施,很多深層次的問題逐漸展現出來,最明顯的就是不同業務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因此在很多城市的電子政務工程中,都將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作為重點課題進行研究,甚至將其作為電子政務的首要工程來考慮。
在東方通成功實施的幾個電子政務項目中,同樣也曾面臨過這樣的問題。比如,作為公安戰線一線的公安消防機構,各部門之間的協同性要求很高,但長期以來多個網絡孤島的同時運作,直接導致了各網絡之間不能進行信息資源的共享與互通,也影響了消防部隊接警,處警的效率,降低了服務社會的力度。又如,在各級海事管理機構中也存在著這樣的矛盾。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各海事局各自建立了程度不一的零散系統,最終每一個水上交通“網絡”之間信息流通嚴重不暢,對于系統外的數據需求往往只能依靠人工拷盤這樣的傳統方式來實現。
東方通經過大量的調研分析,對電子政務的這一癥結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牛合慶說,解決互聯互通問題的核心在于建立可擴充的電子政務核心平臺,根據不同信息化建設階段的目標要求,將原有成熟的業務系統集成到平臺,在新建業務系統的同時充分考慮與平臺的互聯,為系統融合作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