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保持保留本姓不從夫姓日多,這與社會風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日益普及進而在經濟上獨立有很大關系
出嫁的婦女從夫姓,并非中國獨有,在西方國家亦如此。事實上,現代西方女性在從夫姓上似乎比東方(比如香港)女性徹底,她們在夫姓之后很少加上本姓(婚前即父親姓氏),比如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和已故著名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她本姓為Maurice)便都以夫姓行世。
據露絲#8226;斯托聯盟統計,在20世紀60和70年代,每年平均棄本姓從夫姓的美國婦女在300萬左右,占結婚人數的90%強。不過,美國女性這種“忘本姓”的傳統,隨著社會觀念和經濟環境的改變,已有“俱往矣”趨勢,婚后保留本姓即不再冠上夫姓的美國婦女愈來愈多。哈佛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高登(和她一名剛取得博士學位的學生)今年初在《經濟前景學報》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從傳統習尚、社會風氣、教育程度和經濟條件等角度,對已婚女性姓氏變化作了趣味盎然而又有建設性的分析。
美國女性對主持結婚儀式的神職人員說“我愿意”之后改用夫姓歷史悠久,相信這是從英國傳去的習俗,亦與孩子從父姓的傳統有關。受一個家族之中不容二姓的落伍、封建傳統觀念所影響,在姓氏上大多數女性都“嫁雞隨雞”#8943;#8943;因此,女權分子(爭取女性有選舉權及反奴隸制度)露絲#8226;斯托(Lucy Stone)于1885年結婚且不冠夫姓的舉動,成為當年的大新聞。在她于1893年病故后約25年后,美國的女權(當年還沒有“婦解”這個名詞)活動家追念這位先驅,成立“露絲#8226;斯托聯盟”(Lucy stone league.org),不但鼓吹女性婚后有選擇姓氏的自由(所謂Name Choice Freedom,其實即保留本姓的自由),而且還爭取孩子的“定姓權”。該聯盟認為孩子從父姓的習慣一日不改,男女平等便屬空談!但她們的努力顯然收效甚微,因為孩子從父姓可說從未受過挑戰,而直至20世紀70年代,九成左右已婚女性,均在“我愿意”時改從夫姓。
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婚前已享大名的女性亦沒有棄夫姓的“勇氣”,她們充其量把本姓作為第二個名字。
高登教授根據《約紐時報》的“結婚啟事”、哈佛大學的書生名錄和麻省的出生紀錄,系統分析女性婚后保持本姓(surname retention)的情況,結果發現,在過去二三十年,女性保持“本來面目”的數量日多,而這種改變,與社會風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日益普及進而在經濟上獨立有很大關系。
Ms(女士)這個詞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流行。原來美國律例雖然沒有女性結婚必須從夫姓的規定(斯托婚后稱小姐惹人側目而不犯法),但在1975年前,許多州的州例都明文要求已婚女性的選民登記證和駕駛執照必須冠以夫姓。1975年,田納西州法庭在一宗訴訟中作出已婚女性不必在選民登記證上填上夫姓的裁決,自此女性結婚后不冠夫姓漸成風尚。一向以來,已婚女性若用本性,都冠以小姐稱號,惟Miss是未婚女性專用,因此很易引起混淆,據《牛津字典》的考據,于1952年出現的Ms解決了這個問題——婚后用本姓的女性統稱Ms,不過,這個字直至1972年《女士雜志》(《Ms.Magazine》出現后才“大眾化”,而到了1986年6月20日,《紐約時報》宣布在報道或評論中提到婚姻狀況不明女性時,俱稱Ms,以別于太太(Mrs)和小姐(Miss)。
高等教育的普及令女性延遲結婚,追求高等教育的女生比例相應上升,她們的社會地位水漲船高,這意味著她們有較大的自主性,以致她們的男人亦“不敢”要求她們改姓。統計顯示,有博士學位的或專業資格的女性從夫性的比率最低#8943;#8943;與此同時,由于避孕藥的有效及普遍使用,女性既可享魚水之歡又不必“奉子”結婚,過了平均結婚年齡而仍用本姓的女性因而愈來愈多。
這篇論文,是據M.Shim的畢業論文改寫,雖由高登“掛頭名”,惟粗疏難免。以筆者的看法,美國女性推翻傳統從本姓蔚然成風的另一項重要因素是離婚率日高。這是絕不容忽視的。時代女性一嫁再嫁三嫁(時代男士則頻頻換妻)的情況并不罕見。若從夫姓,換姓工作甚煩,若留夫姓作為“中間名”,則合名可能太長,索性棄夫姓用本姓,不失為有效率的做法。一本專門挑剔“學報”論文錯漏缺失的《經濟學報監察》(www.Econjoumalwatch.org)今年創刊,參考價值甚高,也許不久后有文章作出類似批評。
*Claudia Goldin and Maria Shim:《Making a Name :Womens Surnames at Marriage Beyond》,《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4年春季號
作者為香港《信報》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