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網絡版11月13日北京消息]11月15日出版的《財經》雜志,刊登了對中國人民銀行長周小川的獨家專訪。文中,周小川就10月29日利率調整政策的背景、決策機制以及貸款利率自由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剖析。
對于利率調整的決策依據,周小川表示,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都并非央行進行貨幣政策調整的主要參考因素。周小川稱,從當前上市公司所屬行業、總市值、新增籌資的規模等指標來看,中國資本市場對宏觀經濟的代表性還不夠高,資本市場的起落同宏觀經濟的聯動關系也不是那么緊密;而房地產價格也不能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決策依據,是因為目前的房地產市場發展中,存在房改的特殊因素。
此外存款下降、資金體外循環的因素也并非利率調整的決定性因素。至于外匯流入增加帶來的人民幣占款問題,周小川認為,尚在中國經濟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
周小川表示,判斷采取什么樣的貨幣政策,主要還是要看整個宏觀經濟的走勢,包括看CPI和PPI這樣的指標。另外,央行比較關注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今年出臺了一些保護農民利益的政策,有了一個經濟學上所謂的“溢出”(SPILL OVER)現象,使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反映到沿海城市的民工緊缺上。周小川稱,這些因素可能是宏觀調控時更關注的。
對于貨幣政策的目標,周小川表示,保持幣值穩定是第一位的目標,同時要考慮到經濟增長、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問題。這些目標之間不是完全一致的,要平衡取舍。由于我們處在一個改革和貨幣化不斷進行的過程中,隨著房改因素、公共服務價格因素等逐步進入指數,因此我國中央銀行不可能完全像成熟市場經濟中的一些國家那樣,單純將控制通脹作為貨幣政策目標(inflation target)。
(全文見《財經》2004年第22期,11月1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