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版《財經》每周特稿 】2004年11月13日-21日
[《財經》網絡版11月16日北京消息] 中國著名法學家、日本神戶大學法學教授、《財經》雜志法學顧問季衛東在最新一期《財經》雜志撰文,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陸德明“嫖娼事件”從法學的角度做了點評。
他認為,上海發生的教授嫖娼案以很怪誕的方式提出了一連串嚴肅問題:究竟應該如何對待法律與道德及其相互關系?在萬物商品化之后,中國將進入一個統治者以身作則為中產階級樹立道德威嚴的“維多利亞時代”,還是退回往昔“存天理、滅人欲”的衛道士時代?
換句話說,這個事件是從解構到建構的轉折點,還是更全面的解構的開始,抑或是報復性的“對解構的解構”的信號?
季衛東指出,從純粹法律實證主義角度來看,陸德明的行為違反了1986年頒布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30條……。不過,即使采取上面這種“在法言法”的立場,人們仍無法對當事人的申訴以及社會上的同情之聲充耳不聞……。
許多人同情陸德明,并非贊成他的不倫情欲,而是對執法的恣意化、畸輕畸重、官員的公款嫖娼幾乎無人追問,以及少數警察與性產業經營者勾結起來敲詐勒索賣淫女和嫖客等現象感到憤怒。
季衛東認為,“善惡只因主體而成立”(維特根斯坦語)。這意味著覺醒了的個人將追求對倫理問題的自主判斷,而不具有這樣主體性的人們無善惡可言,即使對他們進行賞罰也與道德無關。因此,在國家權力介入日常性倫理生活之際,應確保其不破壞社會自治的空間和公民的主體性,在“公法”的框架中給“私德”以恰當定位。
【背景】“陸德明事件”始末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陸德明近日被曝“嫖娼事件”,該校宣傳部已于11月5日向媒體確認此事,并稱學校已對陸作出開除黨籍、行政職務的處分,留校察看。北京《新京報》首次公開報道時,稱陸被警方“當場抓獲”。此后,復旦宣傳部予以否認,陸本人也緊隨其后發表聲明。
現年47歲的陸德明于1977年考入復旦,畢業后留校執教至今。事發前,他是該校經濟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陸的學術專長是“后發展經濟學”和“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為此一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并于2001年起擔任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專家。此外,陸在商界和學界多有兼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