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近日更是持續高企。紐約商業期貨交易所(NYMEX)西得克薩斯中質油(WTI)現貨價在8月20日前后創出了每桶48.7美元的新高。從國際原油期貨市場的走勢來看,原油價格很可能在目前的高位持續至年底。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費國。今年上半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為5634萬噸,同比增長40.3%,全年預計將突破一億噸。其結果是,中國原油消費的對外依存度已從去年的34%上升為今年上半年的38%左右。國際原油高企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
如果原油市場維持現狀,預計全年油價將達到39.9元/桶。這相對于2003年31.1美元/桶的均價上漲28%。油價的上升將帶來一系列基礎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并對整體價格帶來上漲壓力。價格的變動又將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具體來說,油價的變動將對消費、投資、進出口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影響GDP的增長。
油價上漲對投資要素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原油價格上漲提高投資成本,從而抑制投資增長,導致GDP增長減緩。與此同時,物價上漲的因素加之GDP增長放緩,又將導致消費需求降低。至于進出口問題,一方面投資和消費需求的下降減少進口需求,另一方面原油價格上升影響中國貿易伙伴的GDP增長,從而減少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需求。
如果國際原油價格比原先的假設上漲33%,那么可以預計消費、投資、出口和進口在2004年全年的增速將分別下降0.3、0.5、1.2和0.6個百分點。GDP增速將下降0.8個百分點。也就是說,2004年的GDP增長率將從原來預測的8.5%~9%降到8%左右。
在同樣的假設下,原油價格的上漲也將增添通脹的潛在壓力。預計原油價格上漲將導致CPI上升0.9個百分點。全年CPI將上升4%至4.5%。需要明確的是,這仍有可能低估油價上漲對通貨膨脹的真正壓力。這是因為,中國成品油價格沒有完全放開,因而目前的通脹壓力遠不止CPI所反映的水平。其深層原因在于中國目前瓶頸部門的價格均受到政府比較嚴格的管制。因此,這0.9個百分點的上漲可能并未充分反映油價攀升對價格水平帶來的真正上漲壓力。這種壓力將表現為進一步的能源短缺。
粗略估算,石油價格每上升10美元/桶,在目前的進口水平上我國將多支付約70億美元,相當于目前GDP的0.5%。因此,中國將不得不正視石油安全問題,建立長期能源戰略。
目前,中國從中東和非洲的原油進口占總進口量的60%~70%,而這些地區目前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動蕩,局部沖突持續不斷,恐怖事件也頻頻發生。可以考慮開發俄羅斯、亞洲和拉美國家的石油進口渠道,以降低對中東和非洲地區進口石油的依賴。
美國、日本等能源消費大國,石油儲備量約是本國三個月的消費量。根據它們的經驗,中國目前的儲備量應為6650萬噸。但中國的國家石油儲備體系剛剛著手建立,仍然需要通過綜合運用兼并、收購、合資、合作等資本運營手段,積極參與國際油氣資源的競爭。
中國能源消費結構的現狀,一方面是油氣資源相對短缺,同時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費十分嚴重。因此,從長遠來看,必須改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建立節能型經濟體系,逐步降低能源密集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但在短期內,鼓勵節能的有效方法是理順國內能源價格,完善能源稅收體制。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時下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原油價格的上漲將迫使中國經濟著陸,因此無需進行宏觀調控。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經濟在調控后“著陸”與被高油價“迫降”的結果不同。如前所述,后者與前者相比有三大負面效應。一是收入的損失,高油價相當于外國向中國收了一大筆稅;二是貿易赤字的擴大;三是加大通貨膨脹壓力。而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果則不同。例如,加息在提高投資成本的同時增加了銀行和存款人的收入;其對投資擴張的抑制將減少貿易赤字,而投資需求的下降將降低通貨膨脹壓力。
因此,我們認為油價上漲不利于中國經濟實現“軟著陸”,因為油價對國際和國內需求的影響將抑制出口和消費,使投資過快的行業產能進一步惡化,增加銀行的壞賬風險。
作者分別為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和宏觀經濟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