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發展充滿希望的時候,為什么一批優秀的中國企業卻開始陷入迷茫?誰最有希望成為未來的產業領袖?怎樣才能成為世界一流的企業?
中國市場經濟改革開放20年來,一批本土企業迅速崛起,取得了輝煌的成功。然而當新世紀的鐘聲敲響的時候,中國的市場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本土企業面對嶄新的生存環境,正面臨著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少數企業在新的環境中能夠躍上一個臺階,真正開始向世界一流邁進。但對于大多數的本土企業而言,如果不能適應新的挑戰,只能意味著沒落的開始。
“機會經營者”與“產品經營者”
縱觀20年來中國本土企業成長的軌跡,從總體上可以歸于兩類:一類我們稱為“機會經營者”,另一類稱為“產品經營者”。
“機會經營者”所擅長的是把握住中國改革開放中的每一個先機,尋求由于宏觀環境和市場的劇烈變化所帶來的機遇,整合資源,獲得跳躍式發展。由于這類企業以機會為先導,什么掙錢做什么,往往成長為大型的多元化企業集團。
與“機會經營者”不同,“產品經營者”的起點是一個明確的產品和行業。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階段,中國市場出現了大量的空白點,這些市場空白點極少存在競爭。最初的短缺經濟為“產品經營者”度過生存階段、獲得原始積累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原先的空白點變成了利潤豐厚的市場空間,“產品經營者”由于占據了先發優勢,形成了強有力的行業地位,從而成為大贏家。“產品經營者”的快速成長直接得益于中國市場需求的爆炸式發展。較大行業的“產品經營者”,例如聯想、華為等,都是專業化的企業。而一些進入較早成熟的行業的“產品經營者”,如家電企業,已經逐漸開始向其他的產業擴張了。
隨著市場環境逐步規范、增長速度漸趨平緩,無論是“機會經營者”還是“產品經營者”,它們都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如何充分利用多年的積累,在新的生存環境下獲得下一輪的發展,是當前中國本土企業所面臨的生死挑戰。
對于眾多的“機會經營者”來說,市場環境的逐步成熟和規范,意味著由政策變化等因素所帶來的“機會”將越來越難以尋覓。利用運作手腕進行資源整合,通過尋覓機會進行套利將變得越來越困難,即便偶爾能夠有所收獲,也不足以支撐企業的持續發展。習慣了經營機會的企業家們找不著真正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無法讓龐大的集團落地扎根,只好繼續在機會導向的圈子中打轉。他們努力地維持著本已繃緊的資金鏈和紛繁復雜的多元化業務。市場競爭的加劇,使他們的大量投資出現巨額虧損。很多人身不由己,猶如順著峭壁向下奔跑,停下來會被后面的人踩死,不停下來就會摔死,大家都在比誰的“氣”長,可以“熬出頭”。
對于“產品經營者”來說,市場的爆炸性增長已經結束,而行業的競爭卻越來越激烈。經過二十多年的開拓,越來越多的“產品經營者”發現,原有的核心業務已經做到了極限。這些企業必須尋找新的主業和新的增長點,這也就是現實意義上的“二次創業”。然而,與原先的創業環境有所不同,由于市場空白點越來越少,白手起家、小打小鬧、慢慢積累的可能性已經大大降低,行業進入壁壘越來越高。往往在企業進入一個新行業的第一時間,就會遇到競爭對手(包括巨型國有企業和跨國公司)的強大阻擊。左沖右突之后,大批企業逐漸地迷失了自己,他們發現攤子越鋪越大,效益越來越差,管理越來越難,可新的突破口卻怎么也找不到。
十字路口中國企業的去向
十字路口的中國企業何去何從?誰能成為中國未來的商界領袖?誰最有希望成為世界一流的強手?
本書的使命就是回答這些中國企業家最急迫、最關心的問題。通過嚴謹的理論分析和大量的實證研究,本書將深入地探討中國企業未來成功所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并提出獨特的解決思路。
第一章闡述了市場競爭的全面展開和全球整合的真正開始如何導致中國企業生存環境的本質變化。第二章分析了環境的巨變如何引起企業的基本思路和戰略發生相應的變化。中國企業的傳統經營思路可以總結為:機會導向,資源基礎,巧妙運作。但是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企業必須以戰略為導向,以能力為基礎,走向全面的系統管理。這是中國企業未來發展的大思路,也是新環境下成功所必須遵循的新規則。
第二部分著重分析了中國企業在新游戲規則下的戰略選擇。
第三章“大舍才能大得”強調了抓住歷史時機完成從多元化擴張到專業化經營的轉變,是決定中國企業未來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只有迅速果斷地放棄很多看似誘人的機會,砍掉許多還在盈利的業務,“棄子爭先”,企業才能夠大刀闊斧地前進,取得真正的可持續性發展。
第四章“大賭才能大贏”指出,在戰略上突破、集中力量“大賭”是中國企業邁向世界一流的必經之路。戰略的實施需要企業長期的堅持和持續的資源投入,如果企業的戰略方向失誤,這些投入就會成為沉沒成本,企業將損失慘重。但是,任何戰略,由于其前瞻性,都會有冒險的成分。因此,成功的戰略在初期一定帶有“大賭”的味道。準確地判斷并承擔這種風險,是一個成功的戰略家必備的素質。這種建立在敏銳的戰略觀基礎上的“大賭”,既不同于中國企業傳統的“拍腦袋”的盲目冒險,也不同于打著“規避風險”名義的四面出擊、淺嘗輒止。高層次的戰略觀和判斷力是中國企業家目前最為欠缺的。正是為了堅定中國企業家決策的信心和執行的魄力,我們才特意強調了未來要想大贏必須大賭的觀點,在明確的戰略指導下,選定面向未來的發展方向,然后傾全力投入。
第五章“大拙才能大巧”指出,一個好的戰略,其優勢往往要五年、甚至10年以后才能顯現出來。過早地調整戰略決策有可能毀掉企業獲得成功的機會。戰略的難點在于貫徹和堅持,而貫徹的基礎在于企業是否擁有與戰略相匹配的系統管理能力。企業系統管理能力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真正的“大巧”來自于“大拙”,而所謂“大拙”就是對戰略的長期堅持以及全面、系統的配套管理能力的建立。管理上越扎實,戰略上才會有越高的靈活性。
第六章討論企業如何才能順利地實現戰略轉型,在新的競爭環境下持續發展。我們強調,企業家首先必須培養強烈的危機意識、清醒的自我認識、主動改變自己的觀念,超越自我,明確企業的戰略定位,并據此選擇未來競爭的方向,全力以赴,才有可能在新一輪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中國未來的商界領袖需要新的思維和能力。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中國企業家掌握在新生存環境下的制勝之道,為中國企業真正成為世界一流的強手指明方向。
(摘自《略勝一籌》的“前言”部分?!堵詣僖换I》,曾鳴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參見“本刊9月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