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建設銀行廣州市芳村支行虛假按揭系列案相繼開審:18日、19日兩天,涉嫌貸款詐騙罪的陳永隆案在廣州市中級法院連審兩天;25日,建行芳村支行原行長張森淼等五名職員被控違法發放貸款、非法出具金融票證罪,在芳村區法院受審。
建行芳村支行案最早由審計署發現——2002年,審計署在抽查建行廣州市分行下轄八家支行(廣州市分行現已并入建行廣東省分行)的樓宇按揭貸款時,發現有10億元是虛假按揭,懷疑是內外勾結作案。
2003年6月,審計署李金華審計長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2002年度審計報告時,直接提及“廣東省汕尾市公安局某副局長,冒用他人名義,出具虛假證明,騙取建行廣州市芳村支行按揭貸款3793萬元,有3270萬元已無法追回,其中轉入該副局長等人個人賬戶的2576萬元全部被提取現金,去向不明。”(詳見本刊2003年8月5日號《房貸之癌》一文)
隨后,廣東省公安廳迅速成立專案組,負責徹查該案。經過一年的偵查,該系列案近日陸續移交司法部門起訴審理。另據《財經》了解,李金華審計報告中所指的汕尾市公安局副局長楊獨立,此前已被汕尾市中院以挪用公款罪一審判處十年有期徒刑。楊獨立未予上訴。
虛假按揭
在陳永隆一案中,據廣州市檢察院指控:1997年底,陳永隆得知汕尾市立強實業總公司(下稱汕尾立強公司)參與投資、由廣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下稱廣海公司)開發的廣州廣海花園急需資金,遂找到汕尾立強公司負責人楊獨立(原汕尾市公安局副局長),稱他有辦法向銀行貸款。經楊獨立同意后,陳永隆自稱汕尾立強公司總經理,采取虛假認購廣海花園房地產和提供虛假資料的方式,向建行芳村支行貸款3793.9萬元。
根據兩案公訴人的控詞,虛假按揭涉及四筆貸款——
1998年1月,陳永隆在汕尾組織胡楚城等12人,謊稱以上人員為汕尾立強公司職工并偽造高收入證明,以每人購買廣海花園三套住房的名義申請按揭貸款,并非法出具了購房首期存款憑證,實際上是以“零首付”向建行芳村支行貸款1032.2萬元。
1998年3月,陳故伎重演,再次組織劉繼州等12人,以每人購買廣海花園三套住房的名義申請按揭貸款,并且用已經取得的第一批貸款支付首期款,向建行芳村支行貸款985.7萬元。
公訴人舉證稱,上述“按揭買房”的人月薪僅幾百元,但提供的收入證明卻月薪近萬元或過萬元。有的“個人貸款者”貸款額過百萬元,每月僅支付利息就須上萬元。
1998年11月,陳又向建行廣州市分行(現并入省行)、建行芳村支行總計貸款700萬元,這次是以單位的名義騙貸:陳以虛假資料成立了深圳市立強公司廣州分公司,在沒有實際交易的情況下,以深圳立強公司(汕尾立強公司的子公司)、深圳立強公司廣州分公司兩個公司購買廣海花園兩個商鋪的名義,騙取按揭貸款。
1999年3月,陳再次以個人購買廣海花園商鋪的名義,組織胡小紅等八人向建行芳村支行貸款1076萬元。
為操控貸款,陳永隆以廣海公司的名義在建行芳村支行光復中路辦事處開設賬戶,用以接收上述貸款,并使用偽造的廣海公司財務專用章,將上述資金分批轉賬或提現。
檢方指控,上述3793.9萬元貸款用以支付供樓款928萬元,交付各種按揭稅費162萬元,另轉給深圳立強公司742萬元,償還汕尾立強公司欠建行汕尾市分行貸款100萬元,楊獨立挪用給他人使用130萬元,陳永隆等人各項消費31萬元,另有逾1700萬元由陳永隆藏匿,案發后拒不償還。
誰是主犯?
在這宗虛假按揭案中,陳永隆被控方視為主犯,同時也是四筆貸款的組織經辦者。
但陳在庭審中卻堅稱自己只是“楊獨立的馬仔”,所為均受楊獨立指使。而公訴人所示楊獨立的證詞則稱,楊對騙貸一事并不知情,由楊親筆簽名的十幾份向芳村建行貸款的申請,也是在楊“不清醒的情況下簽署的”。而所謂的“不清醒”,就是“陳當時給我點了一支中華煙,我就糊里糊涂地簽了” 。
陳當庭反駁稱:“他是汕尾市公安局副局長,我怎能指揮他?只有他指揮我的份。要說他有什么秘密瞞著我倒有可能,我做什么事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陳的辯護人也指出,根據楊獨立的幾份前后矛盾的證言推斷,楊出具了虛假證言。作為汕尾公安局前副局長,楊不可能被蒙蔽數年。
由于汕尾市司法部門拒絕向《財經》提供楊獨立的起訴及審判資料,楊、陳二人之間究竟有何利益關系,至今尚不得而知。
另據《財經》了解,從1998年開始,汕尾立強公司與廣海公司合作投資開發廣海花園,并獲得后者授權,允許其幫助銷售廣海花園兩棟住宅樓。汕尾立強公司是國有企業,涉案人員均稱該公司是汕尾市公安局的公司,時任汕尾市公安局副局長的楊獨立實際上是汕尾立強公司的負責人,而深圳立強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則是楊獨立的女兒。
知情人透露,汕尾立強公司參與投資廣海項目,曾在汕尾政府部門的支持下獲得當地建設銀行3000多萬元的借款。之后,汕尾立強公司從建行芳村支行獲得的貸款,就有一部分是用來償還建行汕尾分行的貸款。
銀行漏洞
陳永隆等人騙取近4000萬元的巨額房貸,銀行內部人員顯然難辭其咎。
據檢方指控,1997年底,自稱汕尾立強公司總經理的陳永隆,先后與建行芳村支行房信科職員林群海、陳炎斌、徐巧紅及支行行長張森淼結識,之后又與該行光復路辦事處主任黃建龍結識。經與林群海和陳炎斌商量,決定以內部員工虛假購買廣海花園住宅的名義向建行芳村支行申請按揭貸款。
1998年1月,陳永隆以廣海公司名義,向建行芳村支行申請辦理廣海花園住宅按揭貸款,林群海、陳炎斌二人明知該項目已在建行廣州天河支行開設監控賬戶,按照規定無法再開設監控賬戶,仍伙同黃健龍幫助陳永隆以廣海公司的名義,在光復路辦事處開設了一個用于接收貸款的一般結算賬戶(非監控賬戶)。
繼而,黃健龍明知陳永隆首期款不足,但根據張森淼的授意,在陳實際并無資金存入的情況下,為其反復存取,并非法出具了12本只有存款記錄而故意不打印取款記錄的存折,順利掩蓋了“零首付”的事實。
1998年10月間,陳永隆欲以深圳立強公司購買廣海花園商鋪的名義,向建行芳村支行申請按揭貸款,但張森淼等人告知其申請的貸款數額超標,必須以兩個公司的名義申請。為此,陳以虛假資料成立了深圳立強公司廣州分公司,與深圳立強公司共同申請貸款。林群海、徐巧紅、張森淼作為該筆貸款的三級審核人,違規審批了該筆貸款。
據此,檢方指控張森淼、陳炎斌、徐巧紅、林群海違法發放貸款罪,并指控黃健龍非法出具金融票證罪。
庭審中,建行芳村支行的上述被告對指控予以否認。張森淼、陳炎斌、徐巧紅等人作為不同層級的貸款審核人,均強調擺在自己面前的貸款申請資料是齊全的,其申請條件也符合銀行的規定。
但上述辯詞并不能掩蓋相關責任人的責任。根據《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借款人必須滿足六項條件,其中包括“有穩定的職業和收入,信用良好,有償還貸款本息的能力”等。本案中三筆個人按揭貸款的申請人均為異地申請人,信用風險本來就已偏高,但銀行竟然未對這些人的實際職務與收入情況詳加審查;此外,第一筆貸款的申請人系同一單位的職工,在同一時間每人申請三套高價住宅,其中的破綻也居然未引起警覺。
虛假按揭案也暴露了銀行內控制度的漏洞:陳永隆以深圳立強公司名義提交的貸款申請,須由建行廣州市分行負責審核,但該分行同樣沒有發現問題。
另外,上述四筆房屋按揭貸款發生在1998年到1999年間,貸款人早在2000年初就已斷供,但在建行內部,這些貸款卻只被視為一般的不良貸款,直到2002年審計署抽查,才暴露出了虛假按揭的真相。
建行芳村支行職員涉嫌金融犯罪案備受廣州銀行業界關注。8月25日該案在芳村區法院開庭審理時,旁聽人員達40余人,除了被告家屬,有相當多的人是銀行工作人員。
庭審中,雖然控方舉出了大量證據材料,但卻沒有提供被告利用職務便利為個人謀取非法利益的證據。旁聽的建行芳村支行的員工據此認為,他們的同事不應該被定罪。
“如果他們被定罪,會對銀行員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以后還有誰敢做業務呢?我們只不過打一份工啊……”一位員工對《財經》說,他們自發來旁聽,除了關心同事,還因為該案判決結果將關系到他們今后的自身利益。
這位員工還表示,造成銀行體系不良貸款有多種原因,銀行間競爭激烈、基層的業績壓力很大,是造成不良貸款增多的一個客觀原因,如果到頭來都要由銀行的基層職員“埋單”,甚至付出坐牢的代價,多多少少會令人感到不公。
另據知情人士向《財經》透露,在審計署查出建行廣州分行下轄八家支行的10億元虛假按揭案后,有的相關責任人并未受到處理,有的還升了職。而其中涉及的數億元虛假按揭項目,最后只是由建行作了內部處理,并未移交司法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