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資需求是制約中小企業持續發展的瓶頸。中小企業因為資本規模小以及發展的不確定性,很難通過資本市場進行債券或股票融資。在直接融資市場,中小企業、銀行、中介機構的利益沖突缺乏政府的有效溝通。
中小企業融資面臨“囚徒困境”
我國中小企業自身的素質是融資困難的根本原因。財務制度不健全,導致其資信不高。當經營出現困難時,多數中小企業想方設法拖欠貸款利息,給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脅,加劇了中小企業貸款難度。
中小企業的信貸風險.成本和效率問題也給貸款帶來困難:(一)中小企業貸款以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為主,時間緊、次數多、額度小、風險高的特點,貸款的周轉期難以準確測算,逾期的可能性相對較高,顯然國有商業銀行缺乏面對中小企業信貸特點的靈活的制度;(二)中小企業在申請貸款時,向銀行提供的抵押物需進行評估、確認、登記,中間手續麻煩,環節較多,時間較長,難以適應中小企業需求的季節性和及時性特點。同時,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三)目前許多銀行普遍實行了貸款第一責任人制和貸款責任終身制,對出現風險的責任人實行嚴厲的懲罰措施,由于信貸人員的風險承擔與利益回報不相稱,致使信貸人員缺乏放貸的積極性;(四)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少、實力相對較弱,而且它們沒有得到政策性融資權;(五)市場中介服務機構職能錯位,使中小企業貸款抵押擔保難度加大。有實力的大企業不愿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中介服務機構為了自身利益隨意制定標準、增加收費項目,反擔保手續過于嚴格,加重了企業負擔,甚至超越了企業的承受能力。
國有商業銀行在定位上更傾向于做“信貸批發”業務而不是做“信貸零售”業務,中小金融機構發育先天不足。
不健全的擔保體系是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外部環境。截至2002年年末,全國共有貸款擔保公司848家,可用擔保資金總額242.33億元。資金來源以政府出資為主。根據人民銀行統計司的調查,2002年擔保機構累計賠償777筆,占總筆數的1.5%;累計賠償金額3.42億元,占累計擔保金額的0.6%;收入總額6.54億元,其中擔保費收入4.3億元,利潤總額2億元。由于數量有限,擔保機構只能覆蓋目前中小企業總數的13%左右,累計擔保責任金額僅為可運用擔保資金總額的2.5倍左右,沒有起到應有的放大作用。2002年累計僅為28717戶中小企業提供了貸款擔保,累計擔保金額為598.18億元。在保企業戶數僅為21640戶,在保資金總額僅304.83億元,顯示擔保金額與數量均嚴重不足。從擔保公司的業務來看,期限在3個月至半年的短期擔保實際上是企業貸進流動資金,而國外一般的做法是利用商業信用,如應收賬款融資解決,基本不需要借助外部擔保機構。
最重要的是不與擔保機構共同分擔風險的金融機構在60%以上,助長了擔保機構的道德風險,在這種背景下,部分擔保機構還出現了擔保基金進入股市、擔保基金被大股東借用的情況,風險甚大。
國外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支持
保護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已成為各國政府的通行做法,這對構建我國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政策體系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美.日政府的金融扶持措施
1953年美國成立了小企業管理局,宗旨是“幫助和支持中小企業,保護他們的利益并為其出謀劃策,以保護企業的自由競爭,保持和加強國家總體的經濟實力”。小企業管理局是聯邦政府的獨立辦公機構,負責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包括直接貸款、協調貸款和擔保貸款。其中,以小企業局擔保,銀行給予全額貸款的比例最高,為70%以上,而協調貸款是指小企業局和銀行共同進行的針對貸款額不足2.5萬美元的小額貸款,直接貸款(全額貸款)比例一直不大。
日本則通過多層次的金融體系負責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這個體系的構成分為三部分:(1)直接為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的金融機構,如信貸協會、信用合作社、勞動銀行;(2)為農、林、漁業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3)中小企業的貸款機構。金融機構考察了中小企業項目并做出評估后,即可與中小企業簽訂貸款協議。如果沒有合適的抵押或擔保合同,金融機構在與中小企業簽訂貸款協議后,會與貸款擔保公司簽訂擔保協議,中小企業按規定向擔保公司支付貸款額1%的擔保費即可,如到期企業不能履行還款承諾,則擔保公司應向金融機構還款,擔保公司的損失則通過購買保險獲得賠償,而中小企業最終歸還貸款后,保險公司付給銀行的資金要被收回。
日美兩國中小企業以信貸為主,發揮了貸款銀行積極性,貸款銀行履行嚴格審查職責,并按照商業化運作,政府金融機構承擔較大風險,這既有利于減少商業銀行風險,又有利于減低貸款利息,國家減少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
亞洲國家建立的信用擔保體系
政府首先致力于外部融資環境建設。
日本政府在二戰后就建議各地方政府建立信用擔保計劃,以促進當地中小企業的發展。在1947年到1949年間,日本全國47個縣和5個市建立了信用擔保公司(Credit Guarantee Corporation,簡稱CGC)。1950年日本政府頒布了《小企業信用保險法》,1953年組建了信用擔保公司全國聯盟(National Federation of Credit Guarantee Corporation,簡稱NFCGC),該機構主要為信用擔保公司提供建議,并進行相關的研究。1958年日本對《小企業信用保險法》進行了修改,把信用擔保體系和信用保險體系合二為一,避免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重復。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的任務主要由信用擔保公司負責,而1958年組建的信用保險公司負責對信用擔保公司的擔保責任進行保險。
為了滿足中小企業對信用擔保需求的不斷增長,日本政府從國家財政預算中增加對信用擔保公司的資本注入。信用擔保公司的損失由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司進行賠償,而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司是由日本中央政府全資擁有的機構。信用擔保公司、信用保險公司和中小企業之間的擔保關系為:一旦中小企業不能按時償還貸款,則由信用擔保公司代替中小企業償還貸款,而信用保險公司對信用擔保公司損失總額的70%進行賠償。日本信用擔保計劃具有以下特征:(1)為了通過信用擔保計劃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政府的資源應在信用擔保與信用擔保保險之間合理分配;(2)信用擔保公司必須承擔部分(30%)風險以加強其在擔保運作過程中的責任。
韓國是亞洲第二個開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計劃的國家。1961年,韓國建立了信用擔保基金(Korea Credit Guarantee Fund,簡稱KCGF)。KCGF是一個專業法人機構,主要任務是為向金融機構貸款而缺乏擔保品的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服務。KCGF的最顯著特征就是在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時,不需要申請人有擔保品提供反擔保。而且,大多數情況下,申請人不需要有擔保人提供擔保。與日本擔保體系相比,韓國信用擔保體系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方面采取了更加積極的態度。
馬來西亞信用擔保公司(MCGC)是一個有限責任公司,它的目的就是為擔保品不足的小企業提供融資幫助。MCGC并不直接從政府那里接受財政資助。它的股東是馬來西亞中央銀行(持有19%的股份)和37個商業金融機構(持有剩余的81%股份)。MCGC沒有辦公機構,通過37個商業銀行的全國性網絡為小企業提供擔保服務。MCGC公司首先引入一般擔保計劃(GGS),該計劃為金融機構貸款的60%提供擔保。該計劃同時制定了信用上限制度,即在沒有擔保品情況下小企業可以獲得信用貸款的最高額度。1981年MCGC開展了特別貸款計劃,該計劃放松了小企業貸款條件,并提高了信用上限規模。1989年,MCGC重整了信用擔保計劃,并引入資本擔保計劃(PGS)以取代以前的信用擔保計劃。新信用擔保計劃在降低風險和確保一個合理回報率的基礎上,鼓勵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并使商業銀行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同時也增加了它們實施計劃的責任。
構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
中小企業在金融服務方面應該獲得政府廣泛的支持,這一點不僅應該體現在政策定位方面,而且應該落實在微觀操作層面,比如,在推進一種新的工具創新時,要充分考慮中小企業的資金動員能力和投資人動員能力,如果中小企業的資信狀況和責任能力不足以吸引足夠的投資者,政府應該分別具體情況,加以政策扶持,增強中小企業項目的吸引力。特別應注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外部環境,尤其是要構建融資擔保體系,以建立起對中小企業的正確的政策傳導機制。
我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財政出資設立政策性的貸款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申請貸款提供擔保,并可考慮由政府和商業性保險機構共同出資設立再保險機構,為擔保貸款提供再保險。由于中小企業信貸的風險較大,若全部由信貸擔保機構承當,則難以承受,因此發展風險相對較小,適合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極其必要。借鑒日本《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庫》的做法,改革我國的保險體系,成立中小企業信用保險機構,對中小企業的債務給予擔保,解決其貸款難的問題;借鑒美國小企業管理局的做法,設立“小企業出口流動資本項目”,使許多商業銀行得以利用該項目為小企業提供短期出口信貸。
完善市場導向的民間金融支持體系
目前各個銀行普遍把重點集中在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身上,而對中小企業,銀行并沒有真正敞開大門,央行和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對大型銀行的政策指導,使其對中小企業金融業務予以足夠的重視,并且可以考慮有適用指標考核,要求銀行切實以經濟效益和成長前景為貸款標準。另一方面對中小企業業務比重較大的銀行,應給予必要的支持,以便其加強抗風險能力和能夠較好地發揮作用。
中小銀行必須正確認識自身定位,重視與中小企業的業務關系。對于中小銀行來說,爭奪大客戶缺乏相對優勢,如果在目標市場的選擇上盲目追求“抓大放小”,實非明智之舉,中小銀行在對中小企業服務上具有特殊的優勢:
貸款業務相對專業化的優勢。中小銀行的資產規模遠遠不及大銀行,不可能從事“金融百貨公司”式的綜合性業務,它之所以能在金融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在于它使分工細化,具有自己的服務特色。在美國,互助儲蓄銀行吸收中小額儲蓄存款用于不動產抵押貸款,并從事對公司債務投資業務;在日本,中小企業信用保險金庫主要對中小企業的債務提供保險,并向信用保證協會融資。各種具有不同業務強項的中小銀行組成一個綜合性的中小銀行體系,避免了大銀行的高昂組織成本,又不落入“小而全”的分散經營模式,有利于集中有限資源發展強項業務,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
克服信息不對稱的優勢。中小企業的經營機制、管理體制、財務制度一般不如大企業規范,并且多為私人擁有,在與金融機構接觸時往往有隱瞞信息的情況。若普遍設立一固定的貸款利率,則往往會有質量參差不齊的企業同時獲得貸款,造成銀行風險加大;而要依據企業經營情況發放不同利率貸款,又會由于信息不對稱而促使利率升高以防范低質量企業獲貸的風險,結果就是利率普遍升高,使高質量企業無力獲得高息貸款,而銀行又由于貸款對象多為低質量企業而不愿追加貸款。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獲得更多的信息,而大銀行由于經營范圍廣,對象眾多,無力承擔高昂的信息成本,中小銀行多為區域性組織,對當地中小企業資信狀況,經營狀況更為了解,可以較好地克服信息不對稱問題,較合理地確定貸款利率,形成價格優勢,中國福建興業銀行,煙臺儲蓄銀行就是按經濟區域設立和開展活動的。
管理和組織制度等方面的優勢。 中小銀行科層組織一般較為緊湊有效,委托管理層較少,同時由于經營范圍較單一而對業務范圍內企業高度關注,熟悉客戶的資信與經營狀況。因此,在提供金融服務時,中小銀行預算硬約束,業務決策更迅速,監督更有力,每一筆貸款都會更為謹慎,對貸款對象的信用鑒別也更為嚴格,從而更適宜在風險較高的中小企業融資市場上盈利。這些優勢足以對銀行業提供的金融服務產生吸引力。
我國目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主導銀行是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生銀行。據推算這三家金融機構的資產占全部金融機構的比重約為15%,貸款占全部金融機構的比重為16%左右,其實力在整個金融體系中是較弱的。由此可見,大力發展中小銀行,保證中小企業發展所需的融資需求應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一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