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臺灣有錢的父母為孩子舍得花錢請保姆、補英文、上最貴的安親班,卻沒時間陪孩子。他們以為已經給了孩子全世界,卻最終失去孩子的心,也輸掉了孩子的競爭力。
第一種“代理父母”:外籍保姆
在臺灣,許多父母有錢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環境,卻沒時間陪孩子。據調查,臺灣雙薪家庭占所有家庭戶數的44.2%,若再加上超過10%的單親家庭,可以說有50%以上的家庭極難全心全意照顧孩子。
在上述家庭中,多數聘有外籍傭人,外籍傭人實際上就成了“代理父母”。據臺灣“勞委會”2003年的資料顯示,臺灣合法引進的外籍幫傭和外籍監護工總計14.4萬名,其中絕大多數的外籍傭人必須順便照看小孩。以前有人以為,外籍傭人帶小孩可以提高孩子的英文水平,但天長日久,各種副作用在孩子身上就開始顯現。
第一個出現的問題是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遲緩,這是由于父母沒時間跟孩子說話,孩子欠缺模仿對象,語言中樞刺激不足的結果。第二個問題是孩子五體不勤,自理能力差。第三個問題是孩子眼高手低。
臺北市大安區仁愛小學老師王美蘭說,班上七個被外傭照顧的小朋友有一些共同點,就是被動、合群性差,往往無法一個人解決問題。叫他掃地時,他會說:“你幫我做啦,我明天送你東西。”該校校長也認為:“有些孩子會當著媽媽的面,亂告外傭的狀。孩子若從小不養成尊重人的態度,不矯正說謊的習慣,到高年級就很難改了。加上這些孩子容忍力低,易變成異常人格,會給社會、家庭及個人帶來傷害。”
第二種“代理父母”:安親班
臺灣的安親班主要是負責為上班族父母照護下課后的兒童。安親班對很多家庭有積極的幫助,但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將孩子甩給安親班后就撒手不管了,以此逃避自己養育孩子的責任。
彩琳經營著一家安親班,近五年來,她發現家長要求安親班老師長時間代為照顧孩子的狀況日益普遍。有些家長讓孩子“寄住”在安親班的天數可以達到一個星期,甚至有個小孩干脆白天在安親班上課,晚上跟她回家住,時間長達兩年。她的最高紀錄是一次托養了三個小孩。
揚志今年念小學五年級,四歲開始就住在彩琳家。到孩子念小學一年級時,彩琳考慮到孩子有很多功課需要家長互動配合,便建議讓揚志回家住,但揚志的父母卻又把他丟給外婆。揚志功課不錯,但人際互動能力差是他的致命傷。最近,學校老師發現揚志有嚴重的暴力傾向,還有偷竊東西的行為。
心理分析學家艾里克森曾提出一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生命中必定會經歷八個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都是在18歲以前經歷。這些階段都需要父母花時間觀察、陪伴、傾聽,根本就無法依靠“代理父母”來執行。
第三種“代理父母”:電腦
如果沒有父母陪伴,孩子年幼時只會被動地坐在電視機前;上了中學后,孩子就會自己找人陪了。而網絡世界就是孩子最可能去找,但卻是破壞力最強的第三種“代理父母”。
致中因為迷戀上網,考試成績一落千丈,父母發現后只好將家中的電腦收起來。沒想到以往個性溫和的兒子,找不到電腦后開始大吼大叫,發瘋似地將電視、花瓶亂砸一通,連供奉的祖宗牌位也被他砸爛。全臺第一個開設網絡成癮特別門診的高雄醫學院醫師柯志鴻表示,網絡成癮癥就像吸海洛因一樣,“你一旦不讓他碰電腦,行為就失控了”。他對高雄地區1000多位中學生進行訪談,發現有5%到10%的受訪者有網絡行為失控問題。
輸了孩子,贏了事業又如何
多數專家都認為,小學畢業前倘若根基沒有打好,不論是學習的規律、自制力或是安全感,中學之后要調整極為困難。打好這些根基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父母每天的陪伴、傾聽與談話。而且,如果父母陪伴太少,孩子長大后也不易與人(包括父母)建立親密的關系。
在臺北一家高級療養院里,一位老先生經常沉默不語,后來人們才知道老先生曾是叱咤一時的企業家。如今老先生終日憂郁,盼望著繼承事業的兒子能來看看他,卻始終不能如愿。工作人員輾轉聯絡上企業家的兒子,多次告知他父親的渴望,卻始終被他以事業繁忙為由予以推辭。老先生聞訊后嘆了口氣說:“你們別忙乎了!我這是自作自受,誰叫我在他小的時候都是叫傭人照看呀……”
(摘自《臺灣周刊》 原標題為《“代理父母”加劇家庭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