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從學走路的第一步開始,我便在找尋———哪里是我該呆的位置?
還記得第一次上幼兒園,我哭著不愿離開我一向呆的位置———家,但最終還是被媽媽拖著進了教室。媽媽替我問老師:“這孩子的位置是哪一張桌子?”此后,我便有了個單獨的位置。在那里,我開始求學,開始透過明凈的窗戶,細看外面的天空。
就這樣直到初中,我的位置都是老師在每學期開學時第一天告訴我的。當老師和父母都開始問我想考哪所高中時,我才第一次感覺到,也許以后我要靠自己來選位置了。
初三那年,我決定要上個重點高中,于是很快為自己找到了位置———前黃高中。中考后,我過了個愉快的暑假。在八月末,我背上行囊,乘坐汽車,來到了我為自己選的位置。本以為自己能很快適應這里生活、學習的節奏,可誰料孤單與思念時時侵襲著我。
沒有了父母的叮嚀,沒有了親朋的指點,我彷徨地問自己:“哪兒才是我人生的位置?哪兒才有我的夢想與希望?”
“花間一壺酒,對影成三人”,這是李白的位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是陶潛的位置;“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這是陸游令人可敬的位置……而我,哪兒才是我的位置?我該去哪兒?……
我倚著欄桿,任風兒吹亂我的頭發,希望風給我一點靈感和啟發。不遠處,在風中顫抖的黃葉搖搖欲墜,而地上早已枯黃一片;大樹給了它們生命,而現在,它們將以身相報。“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的,它們因為充滿感激,所以愉快地選擇了最終的歸宿。噢,我明白了!“愉快地選擇歸宿”,不正是我所需要的答案嗎?
人的一生,有太多的位置可供選擇,但最合適的,一定是這樣:你站在哪里,你就會在哪里感到快樂!
是的,在哪兒開心,哪兒便是我的歸宿、我的位置。
簡評:
習作從自己的經歷入手,緊扣“位置”來展開,由父母、老師指定位置,到自己選擇位置,再到思考自己人生的位置,層層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