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乞還是行騙
最近行乞成了很熱鬧的新聞。丐頭白天乞討晚上桑拿,大學生也做起了“網絡乞丐”。一些地方政府開始采取措施限制乞討。
有的地方禁乞,據說理由是“有些乞丐是‘假乞丐’,是把乞討當成了職業”,這顯然不能作為禁乞的理由,行乞當然可以成為職業。但是在鋪天蓋地的揭露所謂的“職業乞丐”的詐窮偽憐的面目的報道后,我們還能把這類“乞丐”稱為乞丐嗎?他們是一群真正的有組織有手段有規律的集團,左手是破瓷碗,右手是計算器。他們靠死纏爛打的“尾隨戰術”的逼迫路人給予其“工資”,他們靠出賣可憐的偽裝衰像贏得路人的同情。他們還經常使用童工,有時甚至是揀來的嬰兒。
這些人不是真正值得人們去施舍的窮人,甚至你不必非是窮人才能在街上要錢,但是你怎能行騙?所以我們首先必須清楚的事實是,我們現在討論的問題中“職業乞丐”的本質到底是什么。事實上區分行乞行為與其中的行騙行為是比較困難的,但至少要意識到這一事實的存在。
行善為什么
為什么如此多的人選擇靠行乞謀生或者發財。其實這個世界上即使沒有人行乞,也是會有人行善的,我們理應認為即使一個人在行善時他也是在追逐個人效用的最大化。蓋茨就在不斷捐款,其動機不乏存在要讓人知道,要留名后世。同樣有人匿名捐款,只求心理的快慰。這都無所謂,即使邵逸夫捐助的每座圖書館都毫無創意地叫作“逸夫樓”,但這絲毫沒影響到莘莘學子從中受益。人行善,當然也希望自己的捐助得到高效率運用,幫助更多的人,而不愿看到所捐助的錢財物品是被人拿去修別墅。因此現在“討錢”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逐漸多起來時,人們對其的施舍行為卻明顯在減少。
因為媒體的報道使人們逐漸意識到路邊很多有手有腳的“乞丐”可能比他們還富有。但對于在街頭為乞丐慷慨解囊除了行善的心理安慰外,還有兩個原因:做給旁人看的虛榮,以及打發一些有“堅持精神”的“無賴”。因此我們也完全可以理解在當前媒體大肆揭露假乞丐現象、人們也有越來越清醒的認識時,為什么還是有人會解囊行善。但是很顯然我們也看到了問題隨之而來。
把錢投給捐款箱而不是討要者的碗
一個路人顯然不可能去區分一個討錢者是否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這是現實的困境。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一些騙子騙了一些人。有利可圖,又不易被發現,于是假冒偽劣泛濫。一個公正自由的社會,我們必須允許一個人因為運氣而獲得成功,同時一個人也必須為自己哪怕是無意的犯錯而負責,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區分。因此我們可能必須允許一個即使很富有的人通過乞討來掙錢,他有這樣做的自由。但是他若以一個貧窮可憐甚至凄慘的形象來向路人討要,那么他就是在行騙。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人們上當受騙,自由交易原則受到破壞;故意的衣衫破爛影響市容,污染人們的生存環境;拉幫結派相互爭“地盤”擾亂社會治安......情況是清楚的,行騙是違法的,和小偷強盜無異。
行騙需要打擊,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區分行乞與其中的行騙。
有關部門通過跟蹤、調查等方式可以找出一些乞丐中的行騙者,但那樣成本大。我們從真正需要幫助的乞討者說起,對于“這些人為什么不去救助站?”這個問題,有人說了,人有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們很難想像街頭行乞是一種人們愿意選擇的生活方式,除非下面這個原因,即街頭討要的收益更大。這有包含了兩方面因素:救助站救助不力;街頭能要得更多錢。(可以肯定有一部分討要者就是從行乞逐漸變成帶領全家老小開始行騙了。)
政府不能用完全拒絕態度“禁討”,為了城市建設和更多人有權利可以設立“禁討區”。有關部門要全力打擊以行乞方式行騙的討要者,特別要著力打擊其組織機構,就像小偷強盜必須要抓一樣,這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必然要求。我們也必須清楚,我們不能打擊那些沒有行騙但也不是真正需要幫助的討要者(比如一個人西裝革履明目張膽地告訴路人要錢修別墅,當然討不討得到是另一回事),也就是說是打擊行騙,而不是禁止行乞。但是這顯然是不足夠的,因為很難打盡,而且成本高。
打擊是讓行騙者行騙成本增高,同時我們更要想辦法讓他們收益減少并最終無利可圖。這一方面需要政府、媒體的大力宣傳讓人們減少失誤的行善行為,同時我們要想辦法通過其他方式捐助一部分真正是為了生存而需要幫助的人。
筆者建議,除了政府的救助站,各個城市應該設立民間的救助站(是真正的民間的,那毫無疑問會更有效率)。也就是要轉移市民們捐助的方式,由直接給路邊討要者改為集中后處理,捐助的錢顯然能會被更好地使用。這樣的結果是,行騙者“賺”不了錢,自然減少;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可以得到民間的救助站的幫助。有個問題就是,路人給街頭討要者施舍可能僅僅是因為當時很方便,也就是說民間救助站也必須通過在超市、街頭、路邊設立捐助箱來減小路人行善的成本。同時要通過各種公開的手段使人們意識到把錢交到這里更能幫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取信于大家。設立民間的救助站符合市場原則。
市民行善的三個原因:心理安慰,做給旁人看的榮耀,打發死纏的人。政府應該禁止死纏不放的討要行為。對于前兩者可以通過給民間救助站設在街頭的捐助箱捐款得到很好的解決。更重要是要逐漸形成一種集體意識,使大家把錢交給民間救助站能得到更大的心理安慰和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