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難]如此無情地關注耶穌在最后時刻所遭受的種種非難,以至于這部電影的拍攝初衷看上去憤怒大于愛,而攻擊圣靈也比提高圣靈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吉布森先生拍攝了一系列令人難受、壓抑的景象,還有什么比看一部充滿了宗教信念同時又缺乏善意寬容的電影更讓人沮喪的呢?
《紐約時報》 --A. O. Scott
這是一個影評,而不是贅述梅爾·吉布森那個關于耶穌最后的12小時的新電影版本為什么遭到猶太人唾棄。我們曾經對學者和專家做過調查,認為[受難]是震撼強烈還是愚蠢無比的人旗鼓相當。但是再叫出一個好萊塢明星,誰又會甘愿從腰包中掏出3000萬美元,用拉姆語、拉丁語和英文字幕,把自己對耶穌所受之痛的困惑付諸銀幕。
《滾石》--Peter Travers
[受難]里的耶穌,只屬于導演本人,而不是歷史。或許一個虔誠的信徒可以用它當作一個合乎規范的樣本傳布給下一個人,或許它會被當作一個偶然的\"謠言\"傳播到世界的其他地方。這部電影無疑會使我們陷入無從幫助卻只能感覺耶穌痛苦的自慚境地,如果吉布森多花一點時間敘述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結果也許就不一樣了。
《華盛頓郵報》--Michael O'Sullivan
盡管圍繞著影片滋生了一個爭辯的大旋渦,但一個不可爭辯的事實是,它的畫面頗富美感,明暗對比強烈,梅爾·吉布森導演了一部極具魅力的電影。
《今日美國》--Claudia Puig

電影的極度暴力給人印象深刻,耶穌的最后時刻相當令人不安。
《紐約郵報》--Lou Lumenick
不要受梅爾·吉布森的左右。基督教有一則最基本的信條——要愛你的兄弟,卻被[受難]用血腥的激流掩蓋,只剩下呆若木雞的觀眾。
《亞歷桑那團體》--Bill Muller
梅爾·吉布森想打破好萊塢史詩規則,直抵基督教歷史的真實,卻意外地成為另一套規則的犧牲品。他熱衷于耶穌釘死于十字架的表面真實--血腥又恐怖,最終把基督教的中心事件變成了一部動作片。即使還有少量的倒敘和對白,[受難]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充斥著對耶穌的殘酷笞打和他血肉模糊的身軀。它只是兩小時多的謀殺戲。
《圣弗朗西斯紀事報》--Mick LaSalle
一部有藝術抱負和獻身精神的電影。
《丹佛郵報》--Lisa Kennedy
這里沒有任何象征或神話,沒有對現代人表現的暗示。馬丁·西科塞斯的[基督的最后誘惑[,這個改編自卡贊扎基小說的電影,充滿了讓人不堪的情節和對耶穌的自我懷疑。而拍攝[受難]則是一次顯示信念的行動。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人們會看到一部沒有任何觀點忠于福音書的電影,純正的信教者將成為神圣史記的見證者,而其他人--那些不信教者和講求實際的信徒,則會燃起世紀仇恨。
《好萊塢報導者》--Kirk Honeycu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