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我最熟悉的《圣經》是亞當和夏娃那點兒事,覺得很好,總愿意贊美撒旦,他就像你的青春期,讓你體驗欲望和羞恥,把善惡在心中分開,留住一個,解放另一個,靈魂由此有了感受,生命也就奇妙了。
如果只停留在這兒,所謂《圣經》就只是個神話;任何人的靈魂不觸及更多的上帝,那他是有福的,他只要享受“原罪”,無需懺悔,不知道唬人的上帝審判和世界末日,沒有諾亞方舟,死于酩酊大醉或一場驚夢,鬼魂倘若有,他日進了地獄又與此時何干?
后來知道《舊約》——猶太教僅奉《舊約》為圣經——差不多是猶太人和上帝簽的一個合同。上帝自然是甲方,大致說,你祈禱,我多半會顯靈,你若不祈禱,不守安息日,或認了別的偶像,那你就有禍了。猶太人那時違背了合同,上帝此后果然降下各種災禍,我們知道那最嚴厲的,是讓猶太人一千多年沒有祖國,散失各地,受歧視和屠殺。這一切災禍,《舊約》上事先寫得條款分明,猶太人后來的苦難似乎無一不是對它的應驗。所以再后來的猶太人,日日不忘他們的圣經。
如果僅停留在這兒,你會知道恐懼和安守承諾,只享受上帝賦予你的權利,例如取得財富和追逐漂亮女人(《舊約》中求愛的詩篇不遜于歌德的大作),是許可的,表明上帝的仁慈;但切不可瀆神和背叛上帝,否則他會讓你知道“耶和華的存在”。
看梅爾吉布森的[受難]后,我想必須多領教一下《新約》——基督教以《舊約》和《新約》為圣經,當然其核心是《新約》——無論你是不是基督徒,它使你沉重,使你感受到偉大的博愛,和更多令人頭疼的清規戒律。很明顯,《新約》不再是人神之間的一紙合同,因為它誕生時,世界已由于放蕩和貪婪充滿罪虐,那時人類不是面對審判的前夜,就是去尋找拯救的黎明,耶穌因此降臨。這上帝之子不是來審判世界,而是來拯救世界,他帶來的《新約》,是人類自我救贖的手冊。最后,他以自愿受難來清洗全人類的罪,以圖喚醒世界對上帝的服從。耶穌犧牲救世,表明他愛上帝,更愛人類;三天后他又復活,表明他不是瘋子,他說有一個天堂,我們就應該相信。他是上帝之子,但倘若他是上帝本人,人類就更有福了。
后來,基督教會強調耶穌是上帝之子,是僅次于上帝的神。但這個強調其目的與耶穌拯救世界的目的關系不大,耶穌也是猶太人,是猶太王大衛的后裔;很明顯,雖然承認他是以人的血肉之軀和滿腔愛心而拯救世界更為悲壯和崇高,但那顯然不利于證明天堂的存在,不利于《圣經》的神性確立和教會的領導地位。
唯一偉大的只是耶穌,他若再次降臨,將證明它是為永恒的人性而復活。那原罪的蘋果帶來的對自由的渴望,即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