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6年,美國電影之父格里菲斯拍攝了[忍無可忍],是第一部改編自圣經(jīng)故事的劇情片。據(jù)說此后至少有200多部影片探討基督教信仰,大約50部影片直接描寫耶穌。在這些作品中,像[基督的最后誘惑]這么倒霉的并不多。
1988年,馬丁·西科塞斯將[基督的最后誘惑]搬上銀幕,遭到教會的強(qiáng)烈抵制,環(huán)球公司收到數(shù)百萬封觀眾來信,超過2萬5000人在公司門口抗議示威,據(jù)說西科塞斯還接到過死亡威脅。票房也相當(dāng)慘淡,投資600萬美元,進(jìn)賬840萬美元。從此,這部電影成了一個不幸的標(biāo)志,任何涉及宗教的電影都會以它為前車之鑒。
[基督的最后誘惑]改編自卡贊扎基斯的小說,這位希臘作家一生為肉體與精神的激烈沖突苦戰(zhàn),尼采、佛陀、列寧、基督都對他有重大影響。他的觀念為教會所不容,《希臘的受難》險些使他被逐出教門,而《基督的最后誘惑》帶來的激烈攻擊,幾近中世紀(jì)的宗教迫害。1957年卡贊扎基斯訪問中國,歸途中在廣州誤種天花疫苗,病逝于德國,遺體運(yùn)回故土安葬,希臘大主教禁止他的遺體停放在教堂中供人瞻仰。
西科塞斯的影像雄健剛勁,卡贊扎基斯的文字華麗沉重,電影和小說都是上乘之作,可是相對于它爆炸性的主題,藝術(shù)品質(zhì)竟變成了被人忽略不計的瑣屑之物。[基督的最后誘惑](尤其是小說)的確顛覆了正統(tǒng)基督形象——基督不斷地在救世使命和個人的生活欲望之間掙扎,滿懷矛盾地飲下生命的苦酒,其實他是被上帝而不是被愚昧殘忍的羅馬人和猶太人釘上了十字架;而猶大,這個最著名的叛徒,竟成了忍辱負(fù)重幫助基督完成光榮使命的英雄;彼得、馬太、保羅等著名使徒則被刻畫成各懷私欲、缺乏愛心的人。
故事開始,耶穌是一個年輕的木匠,他做的十字架是處死反抗羅馬人統(tǒng)治的奮銳黨人的刑具。然而他知道自己是上帝選中的人,自從他試圖遞給青梅竹馬的瑪利亞一枝玫瑰起,兩只銳利的、無形的鷹爪就不時地鉆進(jìn)他的腦子,令他疼痛萬分,他的手指會無端地滴血,這是上帝對他世俗欲望的憤怒。他一點都不想當(dāng)救世主,他和上帝賭氣:\"我想叫你討厭我,叫你去找另外一個人。我想把你擺脫掉……我一輩子都要釘制十字架,好叫你選中的救世主一個個都釘在十字架上!\"
肉體的疼痛,精神的折磨,耶穌無從逃避追逐他的影子。他終于開始苦修、傳道,招收門徒,播撒神跡。他使死者復(fù)活,但\"他看到姑娘從床上跳起來比別人嚇得更厲害\"。他也經(jīng)受魔鬼的考驗,然而并不是那么戰(zhàn)無不勝。
耶穌意識到,羅馬人即將攻占圣城耶路撒冷,摩西預(yù)言的世界末日臨近了,為了拯救世界,為了用自己的血獻(xiàn)祭,替全人類贖罪,他必須死。他懇求猶大做那個送他上十字架的人。猶大問:\"如果換了你,你必須出賣自己的老師,你會這么做嗎?\"耶穌答道:\"不,我想我不會有這種力量。因此上帝可憐我,給了我這個比較容易的任務(wù):被釘上十字架。\"
被捕之前,耶穌在客西馬尼花園喃喃自語:\"天父,你給我的那杯酒是苦酒,很苦很苦的苦酒。我承受不了。如果可能,天父啊,請把它從我唇邊挪開……天父啊,你的意旨將要實現(xiàn)。不是我的,天父——是你的。\"(可以對比一下《路加福音》記載的耶穌此時的禱告,含義有所不同:\"父啊,你若愿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耶穌終于被釘上了十字架,天地變色。曾幫助他背負(fù)十字架赴刑場的古利奈人西門驚恐地看到,一群天使飛翔在耶穌周圍,高興地?fù)]著錘子,把釘子釘進(jìn)他的手心和腳心——\"是上帝自己把他釘上十字架!\"此時耶穌痛苦地呼喊著:\"我的神,我的神……\"然后他昏過去了。
耶穌驚奇地看到了他的守護(hù)天使,天使告訴他,他從未被釘上十字架,受難只是個夢,上帝已經(jīng)允許他品嘗他一直渴望的人間歡樂。于是耶穌得到了抹大拉的瑪利亞,瑪利亞死后他又與兩個女人結(jié)婚,成了木匠,兒女成群,除了野心勃勃的保羅跑來宣告他將不顧事實創(chuàng)造一個被釘上十字架的耶穌,一度擾亂了他的心緒外,他對平凡的生活心滿意足。時光流逝,耶穌已是垂暮之年,耶路撒冷陷落了,他的幾位門徒前來拜訪,個個衰老疲憊,形容猥瑣。這時憤怒的猶大出現(xiàn)了,他痛斥耶穌是叛徒,背棄了上帝,\"你的崗位是在十字架上,逃兵!\"耶穌悔悟了,意識到他背棄了自己的使命:\"但愿我能從頭再活一遭!\"
這時他突然感到蘸了醋的海綿正在濕潤他的嘴唇,他喊出了后半句話:\"為什么離棄我!\"然后他聽到一聲冷笑,他終于意識到,歡樂、婚姻、子女原來都是魔鬼制造的幻覺,這最后的誘惑就發(fā)生在他最后遺言的一個瞬間。他想起了自己在哪里,心中一陣狂喜,他不是逃兵,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光榮歸于上帝!
然而[基督的最后誘惑]并不是要重新塑造一個沉溺于私欲的救世主,它要呈現(xiàn)的是人在生活欲望和精神拯救之間真實而痛苦的掙扎,基督最終戰(zhàn)勝了肉體的誘惑,站到了不朽的精神之巔。西科塞斯認(rèn)為,這部電影可以告訴人們,毀滅人的正是生活里那些看似歡樂的東西。卡贊扎基斯在小說序言中說:\"基督身上深厚的人性的一面幫助我們理解他,愛他,對他的受難能夠感同身受……我們痛苦掙扎,我們看到他在痛苦掙扎,于是我們就有了力量。我們看到自己在世界上不是孤獨(dú)無倚的,基督正站在我們一邊戰(zhàn)斗……我寫本書的目的是為了給正在痛苦掙扎著的人們提供一個典范,叫人們看到不該懼怕痛苦、誘惑或死亡,因為這三者都是能征服的,而且它們已經(jīng)被征服了。\"
沒有比這更精確的概括了。《基督的最后誘惑》是小說,是電影,而不是傳記。它關(guān)懷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矛盾重重的人,渴望的是犧牲精神帶來的靈魂升華,而不是盲目顛覆正統(tǒng)導(dǎo)致的快感。它是一滴沉重而美麗的鮮血,來自永無安寧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