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 [受難]是對《圣經》耶穌\"神性\"的圖解,這就是它僅僅存在爭議而沒有被扼殺的原因。而如果我們回頭看看馬丁·西科塞斯的[基督的最后誘惑],你會發現真正的離經叛道——耶穌基督并非生來就是上帝之子,而是擁有同你我一樣的欲望……就在我們試圖強調這種觀點的存在時,我們又找到了一個更加好看的例子,那本叫做《達芬奇密碼》的暢銷書——此外,下面這篇文章還介紹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和我們都熟悉的好萊塢大片[駭客帝國],這些作品的精神如果不是正統基督教的敵人,也是它的懷疑者或者嘲諷者。我們不知道誰更深刻,或者更接近真理,但我們確信這場其實存在已久的戰爭,對于我們發現某個真理充滿意義。
■耶穌不是上帝之子,他是一位肉體凡胎的圣人,大衛王的后裔。抹大拉的瑪利亞更不是妓女,她是王室后代,耶穌鐘愛的妻子,她不但傳承了耶穌的骨肉,而且是耶穌殉難后傳播教義的領袖。
■他一點都不想當救世主,他和上帝賭氣:\"我想叫你討厭我,叫你去找另外一個人。我想把你擺脫掉……我一輩子都要釘制十字架,好叫你選中的救世主一個個都釘在十字架上!\"
■陀斯妥耶夫斯基在這兒,對基督教最核心的信念發出了撒旦式的質疑:人類需要的只是面包、權力、可供崇拜的偶像——而這三者正是基督在接受魔鬼考驗時全部拒絕的。
歷史上,離經叛道者們從未停止過對基督的重新發現、認識與改寫,這一過程貫穿著紀元以來整個西方文明,對基督的探尋在帶來教會及國家歷史變革的同時,也書寫了人類內心無盡的向往與掙扎。基督的形象越是豐富,就意味著我們對歷史、對自身的認識越是深入。而那些被排斥在 \"正統\"之外的\"離經叛道者的基督\"更是難以盡數,在電影、文學、藝術作品中散發著凌厲的氣息。這是一條光榮的荊棘路,灑滿反叛者的智慧和鮮血,有挑戰權威的快感,也有沉思默想的孤獨,它造就真正的圣徒,也生產迷狂的騙子,它帶來偉大的解放,也導致嚴酷的專制。直到今天,我們也無法看到它所指向的終點——人類的最高自由。直到今天,基督依然被我們釘在十字架上,背負著我們在現世生活中的痛苦、矛盾和對至高至美的理想無法抑制的渴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