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教、基督教本是同源宗教,都崇拜同一個上帝。但自中世紀開始,在漫長的一千多年間,猶太人被歐洲基督教社會視為異教徒和殺基督者而遭到歧視、隔離,一波又一波的反猶浪潮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大屠殺。當時的猶太人等同賤民,被視為\"道德上的麻瘋病患者\",不得與基督教徒混雜,被強迫集中在猶太人貧民區(qū)\"隔都\"(ghetto)實行圈禁,有的國家甚至規(guī)定猶太人外出必須配戴醒目的黃色標章加以羞辱和隔離。
□一千多年來,猶太人被基督徒迫害的悲慘命運,是《新約》的排猶思想以及閱讀者盲從的可怕后果。實際上,絕大多數早期信奉耶穌的人都是猶太人,他們也接受自己的民族身份。只是到了差不多1世紀末,一些信奉耶穌的猶太人才將自己和其他猶太人完全區(qū)分開來,他們不承認自己是猶太人。之后,基督教的神學思想漸漸形成,到公元325年,耶穌復活后成為基督并被稱為“上帝之子”,才正式進入基督教的神學體系。
□11世紀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羅馬教廷的反猶太主義達到一個高潮,那些東征的基督徒士兵在將穆斯林從圣地驅逐出去的同時,屠殺了無數歐洲猶太人。在政教合一的中世紀,“猶太人是殺害耶穌的兇手”成了剝奪猶太人權利的宗教借口。第一個為猶太人辯護的教皇是13世紀早期的殷諾森三世;16世紀的天主教改教會議上,羅馬教廷確定了“所有的人都必須為耶穌受難負責,而基督徒的責任尤為重大”的新教義,猶太人的處境一度有所改善。
□猶太人第一次解放是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基于平等、自由、博愛的精神,法國猶太人首次獲得平等的公民權利,然后拿破侖大軍打破了西歐各國的猶太隔都,解放了猶太人。但法國革命后,反猶太主義在歐洲又卷土重來,德國各邦、奧地利、意大利等國取消了拿破侖時代給予猶太人的權利,一些國家的猶太人又被趕進隔都。當時德國一位反猶太主義者公開鼓吹說,猶太人應該被徹底滅絕,將他們的女人送進妓院,把他們的孩子賣給西印度的英國人做奴隸。
□二戰(zhàn)期間,希特勒的“猶太問題最終解決方案”屠殺了好幾百萬的猶太人,歐洲對猶太人的迫害達到歷史上最慘絕人寰的地步。二戰(zhàn)之后,為了避免悲劇重演,羅馬教廷下定決心徹底糾正自己對猶太人的偏見,教皇梵蒂岡二世為此做了卓越的貢獻。60年代初,梵蒂岡第二屆理事會公開聲明“猶太人不是殺害耶穌的兇手”。40年來,羅馬教廷為避免將耶穌受難作為排猶的借口,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40年是遠遠不夠的,對[受難]的爭議證明了這一點,也許我們得等待400年。
附:幾個重要的出入
1.“他們逮捕了他!”她哭著喊道。
影片:當耶穌被猶太經師帶走時,抹大拉的馬利亞向羅馬士兵求救。
出入:這個意在說明猶太人在耶穌受難中負更大責任,因此罪孽更深重的場景,沒有出現在《新約》中。
2.“教堂里出了點亂子……”
影片:該亞法等人在猶太公會上審判耶穌,將他裁定為瀆神者,而羅馬當局對此卻所知甚少。
歷史:只有羅馬當局有權將人送上十字架,猶太人該亞法是彼拉多的下屬,他無權做出判決而由他的上級執(zhí)行。另外,只有發(fā)動暴亂的政治犯才會被送上十字架,瀆神者則不然。
3.“有誰能對我解釋一下到底發(fā)生了什么瘋狂的事?”
影片:吉布森塑造了一個心智豐富的羅馬總督彼拉多,迫于猶太民眾的壓力才將耶穌處死。
歷史:拉多是一個“喜怒無常、頑固不化、殘忍的總督”,以不加審判就處死叛亂者而臭名昭著。
4.“寬恕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影片:耶穌告訴彼拉多,審判他的該亞法的罪惡比他深重
《新約》:耶穌告訴彼拉多的話是別人轉告的,并非彼拉多親耳所聞,因此這到底是不是耶穌的原話仍是個謎,《新約》的記述也很含混。另外,羅馬教廷認為基督徒對耶穌受難負有無法逃脫的最大責任,而不是猶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