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是“立法”,目的是警告旁人和后人。
● 婚姻是改變人生際遇的最佳捷徑。
● 性賄賂歷久彌新,因為掌握社會權勢的仍然是男人。
● 害群之馬清除起來困難重重的最大原因是其背后有強大的網絡,牽一發則動全身。
● 國內的影視大獎在狼來了喊得太多了以后,很難再重建一種權威的品牌效應,這是一種雙輸的局面。
吳思在《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游戲》中說:“這是一門真正的藝術,種種資源和財富正要據此分肥并重新調整。”
過去在藝術家的原版故事中,總會出現得到了某位貴婦人金錢和愛情資助的情節,再把他們引薦至上流社會,進而得到了揚名的機會。但他們創造的藝術成就和他們清貧的生活,始終呈現不對稱性。可見那個時代的受眾對物質遠比藝術更饑渴。所以藝術家們也必須先得到進入游戲大廳的門票。
每一個明星的丑聞……
在影視產生之前的戲劇表演中,女演員們就已經開始為了角色而爭風吃醋,用盡花招。從索菲·瑪索所飾演的[路易十四的情婦]中就可以看得清楚,瑪索絲在首場演出失敗后,為了得到再次演出的機會,不惜付出了肉體和心靈。影視的商業化背景更加使得參與到這行中的一些人,成為平民時代的貴族,而那些早期好萊塢在屏幕上扮演故事角色的人們現在都成了故事中的人。
索菲亞·羅蘭
她是一名私生女,從小所受到的教誨是“所有的男人都是魔鬼!”索菲亞在她16歲時,曾說:“為了發展我的事業而同某人睡覺是不可想像的。”3年后,她與卡洛·龐蒂開始同居,正是這個被索菲亞的母親描述為“他已經結婚,有兩個孩子,他比你大22歲,除了心臟病外,你什么都得不到”的男人,把她從一個小女孩調教成為一個國際影星。他們之間是既像父女,同時又是男人和女人,制片人和女演員等多重角色成分的關系。但作為天主教徒,在意大利,偷情和喝水一樣平常,離婚卻是匪夷所思的。他們遭到了憤怒的羅馬教廷和顫抖的社會準則的譴責。很難想像,在1966年前的13年中,索菲亞·羅蘭一直是被剝奪了名分的妻子身份。二人移民至法國,婚姻問題才最終迎刃而解。
葛麗泰·嘉寶
有一天葛麗泰·嘉寶敲開了一扇改變命運的大門,那是導演莫里茲·斯蒂勒的辦公室,”我可以在您的新片中扮演一個角色嗎“,這句可能排練了很久的開場白給斯蒂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在他們的合作中,斯蒂勒親自輔導她,嘉寶的演技不斷提高。當然斯蒂勒很自然地墜入了相思的情網。所以在米高梅的老板路易·梅耶邀請他前往好萊塢工作時,斯蒂勒向對方提出要求,必須帶上嘉寶并也簽合同才行。但之后在好萊塢與扶搖直上的嘉寶相比,失意的斯蒂勒死于自暴自棄和酒精中毒,嘉寶為此自責不已,她選擇了隱退并獨守一生,甘愿成為自己的囚徒,懷念那位恩師和愛人。張愛玲曾說:“我是嘉寶的信徒,幾十年來她利用化妝和演技在紐約隱居,很少為人識破,因為一生信奉‘我要單獨生活’的原則。”
英格麗·褒曼
“銀幕上的第一夫人”英格麗·褒曼與意大利導演羅伯特·羅西里尼——這位已婚的天主教徒以他執導的電影[羅馬,不設防的城市]而聞名于世,相愛之后,美國電影協會致函褒曼,對她的行為失檢,大鬧婚變而深表失望。美國參議員約翰遜甚至在參議院把這兩位“寡顏鮮恥的罪人”攻擊得體無完膚。他宣稱褒曼觸犯了“侵犯婚姻制度罪”,“根據我們的法律,犯有墮落罪的外國人是不能再呆在美國的。”就這樣英格麗·褒曼遭到了放逐。但事實證明好萊塢的記性并不好,五十年代,“第一夫人”又回來了。
沒有人不愛索菲亞和褒曼,可為什么還是要板起面孔來,去斥責他們自己內心也渴望的愛情之曼妙呢?原因就像是方苞坐牢的時候,見到牢頭欺凌犯人時,問過一個老胥,說你們無非想要好處,無冤無仇的,對實在清貧的,也就別那么折磨人家,這不是積德行善的好事嗎?老胥回答說:這是“立法”,目的是警告旁人和后人。不這樣做,就會有人心存僥幸。
克拉克·蓋博

大仲馬曾說,人每天都有13次機遇來改變自己的人生。而婚姻是改變人生際遇的最佳捷徑。所以出身貧寒的克拉克·蓋博在他的第一次婚姻里得到了使他立足于社會的演技。比他大13歲的約瑟芬·迪倫是他的戲劇老師。在接受迪倫耐心教導的同時,蓋博也沒有放棄結交能幫助他攀騰的朋友。米高梅公司的男演員比利·海因斯是個同性戀,這一點眾所周知,蓋博一度不惜招來非議地與他交往火熱。他在戲劇《一個女人》中,雖然扮演的只是個小角色,但卻得到大名鼎鼎的女主角波琳·費德利克的賞識。波琳經常把他召到日落大道的私人住宅里“切磋技藝”,當時的波琳已經44歲了,而他只有24歲。此后蓋博在他的第二次婚姻里徹底擺脫了生活上的困境。比他大17歲的社會名流麗雅·康漢,并不在意人們議論蓋博愛的僅僅是她的金錢和地位,并為他帶來了事業上的成功。但蓋博在拍攝了[一夜風流]后,愛上了自己的拍檔瓊·克勞馥,他們公開出入公開場所,引起一片嘩然。老板梅耶為了平息風波,警告他們,如果二人結婚,將終止蓋博的合約,識時務的蓋博將兩人的感情轉為地下情。
但事情并不總能讓人隨心所欲,蓋博曾在飾演白瑞德的時候,迫使拍攝方撤下了喬治·顧柯的導演職務,顧柯是人所共知的“女人導演”,由他導出的[亂世佳人],勢必會使蓋博的風頭大減。但晚年時這位導演終于向世人吐露了真相:蓋博知道喬治·顧柯和比利·海因斯交往甚密,便認定他一定知道自己初入米高梅時,為了謀求發跡,曾數次為海因斯提供“性服務”的事情。于是心懷鬼胎的蓋博不惜翻臉,堅持讓[亂]的導演換人。
約瑟夫·肯尼迪
美國第35屆總統約翰·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肯尼迪在投身政界之前,在電影業中曾有一段劣跡斑斑的歷史。影業巨頭亞歷山大·潘塔吉斯曾因為被人誣陷強奸,而惹上官司。而故事的女主角尤妮絲在臨終前向家人坦言,她當年之所以去誣陷潘塔吉斯,是因為約瑟夫·肯尼迪想毀掉潘塔吉斯,并吞掉他的院線,才收買了尤妮絲。但因為當時幾位當事人均已作古,這段臨終懺悔也死無對證了。但約瑟夫·肯尼迪的另一樁丑聞,卻是證據確鑿的。他曾和以緋聞及揮金如土著稱的紅星格勞麗婭·史璜遜是對露水夫妻,在格勞麗婭的一再要求下,約瑟夫·肯尼迪喪失了商人的敏銳,給格勞麗婭制片公司投下巨資,用以拍攝由她主演的名為[沼澤]的影片。這部據說不是很露骨的影片被“海德道德辦公室”下令禁映。肯尼迪為此損失了30萬美金。
瑪麗蓮·夢露
子承父性,總統約翰·肯尼迪風流成性,后來甚至和弟弟羅伯特·肯尼迪——當時美國政府的司法部長共享瑪麗蓮·夢露。但是1962年8月5日,夢露在布倫特伍德家中服用過多的安眠藥自殺身亡,由于沒有遺書作證,人們對她的死因猜測很多。而最為媒體津津樂道卻又沒有足夠證據自圓其說的是:夢露同時與總統和司法部長有染,尤其是和后者更是糾纏不清,羅伯特騙走了她的心,并許諾要娶她為妻,但隨后又反悔,這使得夢露傷心欲絕,揚言要將兄弟倆的丑事公布于天下,因此招致了殺身之禍。那本裝滿了重磅炸彈的私人日記也同時不翼而飛了。作為媒體的臆斷,最后一個細節頗為失真,畢竟夢露會寫日記的可能性不大。
每一個人的江湖……
權力是把屠龍刀,誰都知道它的威力,向握刀者示好的目的昭然若揭。古人行賄時有文武之分,其中文賄大有講究。先要打聽出權貴家中的珍寶,鑒定估價之后,再委托古董行以兩至三倍的價錢買下,最后將它作為禮物完璧歸趙。這種婉約的儒風在今天已經蕩然無存了。
“潛規則”有妙用
剛看完[手機]里的第三者武月拿著手機又拍照又錄音地“性交易”、“性勒索”完嚴守一,一個叫張鈺的女人,正言自己只是“潛規則”的履行者。極有邏輯和次序地控制著手上的素材,給了媒體一個長長的爆料時間,巧妙地維持著媒體的熱度,無論真相怎樣,其手腕與[芝加哥]中的洛克茜·哈特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張鐵林利用法律為自己正了名,但這不妨礙周璇出名。而被張鈺宣揚并牽涉多人的“潛規則”,確實曾經給很多人帶來了好處。而張鈺本人即使在這場鬧劇中沒有從黃健中那里得到角色,但也達到了她的目的——揚名,姑且不提揚的是什么名。
性賄賂牽涉政壇
性賄賂歷久彌新,因為掌握社會權勢的仍然是男人。董橋在《中年是下午茶》中寫道:“中年是危險的年齡:不是腦子太忙,精子太閑;就是精子太忙,腦子太閑。”可當你手握重權的時候,就會有人主動體諒到你生活的尷尬。可惜那時的境地就更加危險了。

2002年的8月23日韓國國會議員洪準表在漢城召開的一次國政會議上指出“有三名民主黨議員接受了女星的性賄賂”。在當年7月韓國國內開始盛傳演藝界女星與政界要人之間的性丑聞。當時,警察曾傳召和搜查了韓國文娛管理處的代表,并傳出通過對數十名政經要人的調查已獲得了有效證詞的傳聞。很多韓國女星紛紛表白自己與此事無關。但由于之后警方稱沒有找到有效物證,此事沒有取得更大進展。
面對權勢團體
害群之馬清除起來困難重重的最大原因是其背后有強大的網絡,牽一發則動全身。但如果出現的不是一粒老鼠屎,而是一場積病已深的鼠疫,那就更加需要我們的勇氣和團結了。
演藝圈早期就是一個江湖,至少是個離江湖最近的群體。曾經,在香港的劇組給當地的黑幫交納保護費,不僅可以維持秩序,他們甚至還會提供場地和群眾演員。但這顯然不可能是一種平等交換,當不合作產生時,報復和傷害便接踵而至。
在1992年,面對黑幫禍害香港藝壇,成龍就曾帶領全港電影界人士,發起了著名的“反暴大游行”。加之他們請求警方介入調查,黑幫多年來收斂了很多。但在2001年,成龍在香港灣仔拍攝[尖鋒時刻2]的外景時,被3名黑幫背景的男子恐嚇要勒索保護費50萬。成龍又不屈不撓將此事轉交給了警方。
但這種事情并沒有完全絕跡。2002年某周刊的封面裸照事件,起因是劉嘉玲在1990年剛在娛樂圈嶄露頭角時,拒絕了一個有黑幫背景的電影公司拍攝三級片的“邀請”。這是那個時代香港娛樂圈的“江湖規矩”,新人幾乎都要遭到勒索式的“邀請”。那時香港大量的低劣爛片、黃片大多是意在“分一杯羹”的黑道公司如此炮制的。劉嘉玲不肯就范,自然破壞了道上的規矩。好在世道還有公義在,劉嘉玲的堅強得到了正義的維護和伸張。
2003年7月16日,廉政公署出動了近百名調查人員,突擊搜查包括灣仔英皇集團中心、將軍澳電視城及尖沙咀環球唱片公司在內的多間娛樂唱片公司及無線電視臺,并拘捕了英皇22名高層。這場代號“舞影行動”的調查,是歷年來追查的最大一宗娛樂圈涉嫌貪污案件,因為案情之錯綜復雜,涉及人數眾多,并直接牽動娛樂圈的高層,可能會使得調查持續9個月之久。廉署懷疑被捕的唱片公司及娛樂公司人員,涉嫌向有關廣播公司的高級行政人員提供利益,以確保多名歌手的歌曲能在流行榜上占據高位,并且能在該廣播公司頒發的音樂獎項中獲獎。
歌壇的這種“潛規則”不僅在娛樂業發達的香港盛行,甚至在大陸的唐山DJ董鵬在2002年初就出了一本名為《活著就是折騰》的書,他在書上揭露了不少歌曲排行榜的黑幕,包括一些電臺DJ收取歌手的打榜費。董鵬在書中直言不諱地說,只要他們肯出錢,在一個榜里可以有兩三首歌同時打榜。
沒有贏家的獎項
在中國百姓對權威普遍迷信時,也有人不憚以最壞的惡意去揣測內幕,但其結果還是讓人瞠目結舌。近年來,質疑各種影視獎項存在“暗箱”操作、“假票”丑聞幾乎成為某些媒體的重要節目。王興東在一封致媒體公開信中說:太多的暗箱操作存在,是國內文藝評獎缺乏公正性和公信力的一大主要根源。只有先做到公開,才能保證公正,獲得公信。
然而事實上這些日益無聊的獎項在評選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
——終評,完全是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下進行的。人們對評選過程一無所知。相比來說,一個奧斯卡獎本是人家美國人自己的事情,現在卻是全世界的節日,但國內的影視大獎在狼來了喊得太多了以后,很難再重建一種權威的品牌效應,這是一種雙輸的局面。
“潛規則”影響行業發展
趙本山的徒弟在央視直播現場表演“二人轉”,因其中的臟口而被停演,他當即表示了對央視的不滿情緒。隨后網上雪花似的的帖子都在猜測:趙本山即將被央視封殺。雖然很快這個說法便不攻自破了,但人們對強勢的央視所表露出不信任的氣息,已經可以被嗅到了。
人們對影視圈的“潛規則”可能是太過敏了。這樣造成的負面影響,必然會使得導演更加慎重地使用新人,萬一有人大膽任用,各種緋聞也會極易憑空滋生。這不僅會給新人出道設置了更多障礙,也不利于影視業的良性發展。加之媒體對“潛規則”的大肆渲染,人們對待影視圈的認識矯枉過正。一些潔身自好、愛好藝術的青年很有可能會因為害怕趟這趟混水,而自我淘汰。其結局便是一個惡性循環,人們將生活在制造謠言和辟謠的無止盡的糾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