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科夫斯基曾用“雕刻時光”這個充滿詩意的概念描述導演的工作性質,巴贊也說過,“電影是生活的漸近線”。在過去的一百年里,電影藝術的重心始終在歐洲,那里曾誕生了無數電影大師和經典作品,但現在,尤其是最近10年,世界電影的重心卻明顯偏向了好萊塢。失重的歐洲大陸似乎正面臨一個價值真空的巨大考驗——是向好萊塢學習,突破自身局限,還是堅持藝術電影一貫的“純潔”,讓電影慢慢退出主流文化,走向更邊緣、更先鋒,也更寂寞的位置?
電影和詩歌畢竟是兩個概念,詩可以個人(私人)化,可以選擇寂寞退出主流,它走向邊緣是個歷史必然。電影不同,它從誕生開始就沒有退路,它必須擁有和觀眾交流的勇氣——沒有觀眾,電影是殘缺的。
這次我們制作的《新浪潮專題:10個人的歐洲》,集中展示了當代歐洲較有影響力的十位導演的近期動態,從這些曾經的大師級導演和目前最炙手可熱的新銳導演身上,大家應該能夠看到歐洲電影正走向一些明顯的新變化。
序:歐洲電影的8大特征
好萊塢是個魔鬼,沒錯,但它同時也可以是照妖鏡,在它的打擊和考驗下,即使是歐洲電影,有時也會現出局促、尷尬的丑態。但歐洲電影的停留和倒退卻絕不僅僅是好萊塢的錯,面條和包子失寵,總不能怪罪麥當勞的薯條吧?要想搞清歐洲電影究竟是怎么了,我們可以對比好萊塢,看看它的特點及病灶:
1、導演有精英意識
歐洲電影具有濃郁的人文氣息,這和歐洲導演與生俱來的精英意識密切相關,創作者長期處在追求藝術價值,而非商業利益的語境里,這使他們大都終生保持著藝術家的敏感和知識分子的社會良知(其實好萊塢的優秀導演也并不缺乏這種精神,變通并不總是意味著妥協)。但精英意識的高屋建瓴,往往是以犧牲服務性為代價的,精英文化不會遷就,更不可能主動迎合大眾文化,這種供求矛盾造成歐洲電影越來越失去市場競爭力。
2、電影是先鋒文化
100年來,歐洲導演普遍堅持認為電影是純粹的藝術,他們最無法容忍的,是好萊塢追求商業利益的天性給電影藝術帶來的巨大傷害。他們認為好萊塢造夢工廠的實質就是工業流水線,那里生產的絕大多數都是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復制品([公民凱恩]和[駭客帝國]第一集除外)。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它放大了工業化帶給電影的危害,卻沒有考慮市場和觀眾的需求。“電影藝術”不是商品,但“電影作品”一旦進入院線,就已經是商品了。歐洲導演堅持將電影視作先鋒文化是他們的自由,但否認電影的商業價值卻是掩耳盜鈴。自古以來,所謂的先鋒文化就是最容易淪為時尚的東西,而一種東西一旦成為時尚,它就離衰敗和被厭惡不遠了。
3、電影要有個性
相比好萊塢嚴格的游戲規則,歐洲電影人的創作空間更為自由,他們為捍衛自己(導演)的個性而活,他們拍電影有時候甚至根本不考慮觀眾。一段時期內這確實造就了一批大師,但當這批勇于探索和創新的先驅逐漸填補了電影藝術的諸多空白,成為大師就變得越來越困難了。尤其現階段,當觀眾似乎更需要大量優秀電影工匠,來復制這些大師的作品以滿足精神生活需求的時候,這種個性就顯得更不合時宜了。而這種不合時宜成為歐洲電影界的普遍現象,它也就造成了整個歐洲電影產業的衰敗和滑落。
4、截然不同的體制
從體制上講,好萊塢與歐洲電影也存在巨大差異,好萊塢是大制作、類型化、明星制,歐洲是低成本、藝術化、導演制。因此,以衡量商業電影的標準衡量藝術電影,似乎也是一個明顯的誤區。但現實是,每年歐洲75%的電影市場是被好萊塢占據的,歐洲人自己都不喜歡看歐洲電影。而且目前歐洲電影大都依靠國家扶持,法國每年就有10%票房收入(主要是美國大片的票房)要用于扶持本土電影。歐洲電影的體制局限非常不利于其電影產業的發展,引起的連鎖反應也必然影響到其電影作品的質量和數量,中國電影面臨的困境其實也是類似情況。商業電影的制作、發行、放映,甚至前期的基礎教育都沒有形成規范的體系,市場更是缺少良性運作、良性循環,一方面是電影產業萎靡不振,一方面是觀眾需求日益膨脹,當事者還往往漠視這一矛盾,政府干預更是因循舊法,民族電影如何發展的好?

5、歐洲的類型片探索大都并不成功
其實在90年代末期,以呂克·貝松為首的新一代歐洲導演已經開始有意識地、主動地向好萊塢學習,歐洲類型片的種類和風格開始出現某種好萊塢化的傾向,這一點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在[圣女貞德]之后,呂克·貝松宣布暫停個人的電影創作,轉而大力扶持法國新銳導演,拍攝了大量好萊塢節奏風格的動作片、喜劇片。與此同時,西班牙、意大利、英國和德國也都涌現出了一大批年輕的商業片導演,他們并沒有完全放棄民族特色和個人風格,但在影片的可讀性和娛樂性方面,確實進步不小。然而可惜的是,直到目前為止,能夠徹底跳脫傳統窠臼的年輕導演依然寥寥無幾,少數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先鋒人物,更是索性選擇了到好萊塢發展??磥?,整個歐洲大陸似乎都還沒有真的做好迎接電影商業轉型的準備,甚至是心理準備。
6、歐洲情色片與眾不同
不過歐洲確實也有一種類型片是好萊塢難以超越的,那就是情色片。事實上,這恰好是個典型的反例,因為從體制角度講,情色片(注意,不是色情片)是好萊塢的弱項。因為好萊塢必須遵循它自己制定的商業運作規則,即使在今天情色片也屬于放映范圍非常有限的“限制級”影片,這一般都會大大影響一部影片的票房,一線的導演沒有越這個雷池的勇氣和必要。而這種限制,在歐洲卻相當寬松,沒有法規和商業利益的制約,歐洲導演在表現性這方面擁有更為自由,更為大膽,也更為富于個性的創作空間。而且自古以來,歐洲就有很多對情色電影樂此不疲的大師和準大師級導演,他們長期、細致、百無禁忌的不懈努力,還保證了歐洲情色電影的質量、品質和人文水準。
7、歐洲電影思潮的核心始終是個人解放
和文學一樣,歐洲電影的革命思潮始終是圍繞著個人解放展開的,其本質是個性化。這方面,美國電影反倒顯得非常保守,它追求商業利益、短期效應,絕大多數導演都沒有最終剪輯權,無法真正控制一部電影,也就無法完整地貫徹自己的創作思路(馬丁·西科塞斯至今如此)。但好萊塢懂得如何化解這一矛盾,一方面它反復利用成功的經驗——大明星、特效、高成本——完成資本積累;一方面他們又面向全世界吸納新興電影人才,在一定范圍內,它甚至允許一些導演作個性化發揮。好萊塢內部的矛盾就像滾雪球一樣,在越滾越大,但它成熟的產業體系會隨時平衡和調節所有的矛盾,瞬間崩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相比之下,歐洲電影不注重產業建設,單純崇尚的個人解放,只建筑靈魂,不建筑肉體,反而是任重道遠,步履維艱。
8、歐洲電影藝術并沒有衰落,停滯不前的是歐洲電影產業
電影進入后現代,它的的消費功能越來越強,思想啟蒙、藝術探索的功能越來越讓位于它的娛樂性。在這種情況下,歐洲電影堅持的純藝術路線,不敢說必然導致它退出主流文化,成為知識分子沙龍里的玩物,但必然會導致它喪失市場競爭力,而失去市場競爭力,又必然影響它的前進與發展。一段時期內,歐洲電影不會再出現大繁榮的景象,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但必須明確的是,歐洲的電影藝術并沒有衰落,最根本的原因,是歐洲電影產業的發展停滯不前。歐洲電影正身處逆境,我們也一樣。不要迷信好萊塢的經濟泡沫,也不要排斥好萊塢的成功經驗,逆風而行,更忌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