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演:彼得·威爾 Peter Weir/主演:羅賓·威廉姆斯 Robin Williams 、伊森·霍克 Ethan Hawke/制作:點金石影業 Touchstone Pictures/片長:124分鐘/類型:劇情/公映:1989年/獎項:第十六屆愷撒電影節最佳外語片獎、第六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第十三屆英國電影院學院獎最佳影片獎、第十三屆英國電影院學院獎最佳電影配樂獎、第十三屆英國電影院學院獎最佳原創歌曲獎
>>劇 情
故事發生在50年代末美國佛蒙特州的一所男生大學預科學校——韋爾頓學院。在開學典禮肅穆的氣氛中,家長們談話聲壓得很低而顯得緊張,一個個乳臭未干的男孩離開了父母的身邊,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美麗的韋爾頓學院又接納了數十名新的學員,其中包括尼爾和膽小的托德。他們開始了學院里古板沉悶的學習生活。
在新生入學的時候,韋爾頓學院也來了一位新老師基廷。在學校里,這位特立獨行的老師一反狹隘的、局限的教學方法,向校方所尊崇的古風和傳統提出了挑戰。基廷熱愛自己的職業和自己的學生們,教導他們珍惜自己的青春年華,要“抓住每一天”去汲取生命的精華。他站上書桌,引領青年人沖出思想的窠臼,運用各種方式激發每個學生的靈感,讓他們擺脫習慣與性格的束縛和羈絆,喚醒每個人心中創作的激情和成就的欲望。
在基廷老師的激勵下,他班上的學生們逐漸從僵死的管束下恢復了青春的活力。后來在尼爾的倡導下,幾個男生成立了秘密團體——“死亡詩社”。他們從圖書館的資料中得知“死亡詩社”在很多年前就曾經存在過,而基廷先生過去正是這一秘密團體的成員。新的“死亡詩社”的成員深夜悄悄聚集在校園附近的山洞里,他們朗誦偉大詩人的作品,吹奏薩克斯管,抽著煙抒發已見。學生們覺得每天里這段時光才是他們最愜意的時候。
初夏的薄暮與遠山中,一種純凈的美在韋爾頓學院漸漸舒展……
但和孩子們過不去的不僅僅是校方,家長們也在無情地打壓著孩子們的天性。突破傳統往往招致傳統力量的激烈反抗。基廷和他的“死亡詩社”的學生們總是受到無端的指責和限制。愛好演戲的尼爾總是被父親管得死死的,迫于家長的威嚴,他的一切和上大學無關的業余活動都不被允許。最終尼爾背著家里排練戲劇的事還是被父親知道了,在演出大獲成功的那天晚上他也被父親從學院帶回了家,等待他的將是轉學。絕望的尼爾忍耐不下去,自殺了。
當所有的這一切都歸咎到教師中的異端分子基廷頭上的時候,他只有選擇離開。校長當眾勒令最后一次到教室取東西的基廷先生盡快離去。就在他走向門口的瞬間,經過內心的痛苦掙扎,膽小的托德最先做出了決定,他的學生們站上了書桌,向著已經站在門口的心愛的老師,喊出了大家都使用過的、出自著名詩篇的那句親密的稱呼:“船長,我的船長!”看著這些默默站在書桌上向他致敬、告別的學生們,眼含熱淚的基廷先生只有深情地道一聲:“謝謝,孩子們!謝謝……”
>>經典場景
撕書
朗讀完教科書上一大段看似金科玉律的內容后,學生們等待著基廷的點評,“屁話!”基廷先生說,然后他要求學生們把這一段話從書中撕掉。基廷先生認為這段內容對學生們的學習一點好處都沒有。學生們開始是遲疑,后來逐漸有人撕掉了書,整個教室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音樂、足球、激情
幽默風趣的基廷先生在上體育課的時候,讓學生們排成一列縱隊,每人手里拿著一張紙,寫上自己的詩句。每踢一次球,都要大聲念出一句話,同時他還現場給大家播放音樂。基廷先生想通過充滿活力的巴洛克音樂來激發學生們的熱情和想像力。足球場上,身著大紅運動衫的學生們在基廷先生的鼓動下,盡情地奔跑、追逐、嬉鬧。在金色的夕陽中,大家索性把基廷先生扛在肩上,開始狂歡似的繞場奔跑。在基廷先生的感染、啟迪之下,成長中的孩子們的心靈得到了洗滌和凈化……
“一個牙齒流汗的瘋子”
托德本來是一個天生膽小、不愛招惹是非、連說話都不敢大嗓門的好學生。在一次課堂中,基廷先生讓學生念詩的時候,托德顯得惴惴不安,基廷先生就把他叫到講臺上,用盡各種方法調動他的激情。生性靦腆的托德在老師的督促啟發下克服了怯懦,被激發了靈感,他當眾賦出了“一個牙齒流汗的瘋子”這樣富有想象力的詩句,引來喝彩。
“上帝打來的電話”
“死亡詩社”的成員多爾頓利用在校報工作的便利在最新的校報中加進去了一篇呼吁學校招收女生的文章。校報一發行,整個校方為之震怒,校長專門召開全體大會追查到底是誰寫了這篇文章。正當校長在上面講話時,不知道從哪兒傳來了清脆電話鈴聲。多爾頓不慌不忙地站了起來,手里拿著一部電話機,對校長說:“這是上帝打來的電話,他說學校應該有女生!”
>>經典臺詞
抓住每一天
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基廷先生就用生動的辦法盡量鼓勵孩子們,讓他們恢復本來的激情與活力,抓住美好的時光:
“‘及時采擷你的花蕾’,這種感慨用拉丁語說就叫‘卡匹迪恩’,有誰知道‘卡匹迪恩’的意思,對了,就是抓住每一天,抓住每一天!不管你們信不信,這兒的每一位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變冷,死亡。抓住每一天,孩子們,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對方付費電話

在學生多爾頓惹出“上帝打來的電話”事件后,基廷先生迫于校方的壓力不得不對學生們進行說服工作:
基 廷:“你今天的表演很拙劣!”
多爾頓:“你跟諾蘭老師站在一起?”
基 廷:“有時候要大膽,有時候要小心,聰明的人知道什么時候該怎么做。”
多爾頓:“我還以為你會喜歡呢。”
基 廷:“做事用點腦子!上帝來電話,如果由受話人付費,那就稱得上勇敢了!好吧,繼續!”
>>造星導演
彼得·威爾1944年8月21日出生于悉尼,雖然他是一名來自澳洲的導演,但他在好萊塢和在澳洲同樣享有盛名,他創造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由他執導的影片有[危情年代]、[證人]、[春風化雨]、[綠卡]、[楚門的世界]等等。這些影片不僅使得哈里森·福特、梅爾·吉布森、羅賓·威廉姆斯、吉姆·凱瑞以出眾的方式突破自我,成為好萊塢的巨星,更為自己贏得了“深層刻畫人類內心活動”的美贊。他始終注視著處于社會動蕩與變化中的人群,正是他所觀注的那些令人震撼、感動的奮斗和掙扎,構成了他在電影這一領域里的主要創作內容。彼得·威爾在電影的藝術世界里孜孜不倦地耕耘著,用他那顆永不懈怠的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法國音樂人
從1983年開始,彼得·威爾在美國拍攝的幾乎每一部影片都由法國人莫里斯·雅爾作曲。在以劇情取勝的[春風化雨]中,音樂設計可謂恰到好處,言簡意賅而又豐富多彩。影片開始,作為開學典禮的組成部分,我們看見一架風笛吹奏著一支蘇格蘭民謠,表達著一種古老而又單調的情緒。而片中莫里斯·雅爾卻創作了一支富于青春與現代氣息的曲調,與之形成了鮮明對比。它從風笛吹奏的那首樂曲變化而來,用電子合成器演奏。伴隨托德的形象,它以簡約、富有內涵的形態多次出現在影片的情節當中:第一天上課的時候,新任英語老師基廷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抓住每一天!”當托德玩味著這一警句陷入沉思,而后拿起書本的時候,風笛音樂顯得小心翼翼,表現出一種相對朦朧的思緒;當他面對父母贈送的千篇一律的生日禮物向好友傾訴內心苦衷的時候,風笛的旋律仍然徘徊不去,令人感受到一顆年輕而敏感的心靈所承受的桎梏與壓力;當同窗好友尼爾自殺后,托德抑制不住內心的悲痛,在漫天大雪中哭喊著奔跑的時候,這一主題的音色顯得柔和無力,旋律凄涼而又無奈……
>>臺前幕后
[春風化雨]容易讓人想起彼得·威爾的成名作[懸崖上的野餐]。同是寄宿學校的題材,卻分別是全男生及全女生。后者有三個女孩受“鐘乳石”的吸引而神秘失蹤,前者的七個男生卻愛在晚上躲在“山洞”里秘密聚會,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性象征意味本來呼之欲出。然而[春風化雨]卻無意將重點放在這方面,反之,“性”也是影片刻意回避的禁區,像同性戀的可能性便完全被抹煞,不然的話,尼爾自殺可以別有內情。導演果然是包裝的一流高手,摸透了觀眾的心理,將道德沖突簡化之余,更把影片的世界徹底“凈化”,讓觀眾在領略了青春的激情后,也沉醉于美麗的人類情感和自然風光。
>>船長,你將引領我到何方?
喜歡電影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可以觀照的生存狀態,比生活更純凈的生活。許多瑣碎被過濾了,成長或衰老過程中的另一些細節被凸顯放大,偉大與卑鄙一樣獲得了美學意義,震撼著困頓在生之中愚鈍的心靈。就像初夏的黃昏,透明的空氣,田野,成片的苜蓿,斷斷續續的一兩棵樹在無風的靜默中繃緊蒼白的臉,緩緩下墜的落日凝聚在某一刻,金色的霞光鍍在每一處,火燒云布滿大半個天空。就是那一種簡單純粹的美麗。
新來的文學老師改變了枯燥的照本宣科,一群大學生因而學會了摒棄規則而享受生活的甜美,他們在半夜溜出宿舍聚在山洞里朗誦詩歌。美的種子在萌發——直至尼爾用死亡來抗議父親對自己理想的粗暴踐踏。在校方的威逼利誘下陸續有學生放棄了對內心準則的堅持而承認尼爾的死和老師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老師被迫走的那一刻正好是校長親自來代文學課,學生們不顧校長氣急敗壞的阻止紛紛爬上課桌,無奈悲壯中的他遠行。我們明白,心靈的自由總是會遭遇到現實的壓力,船長也會觸礁。
尼爾舉起手槍瞄準自己的時候觀眾也聽見自己心中一聲巨響。在成人的壓力面前,孩子們是如此的脆弱和渺小。于是,人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悲痛的、一點都不詩意的結局。但是,在觀者心中,由詩歌、由充滿青春的少年點燃的激情卻不會那么快就燃盡,關于菁菁校園中的躁動和成長依然久久縈繞在腦海。透過一段似曾相識的故事,滌蕩起了我們埋藏在瑣碎中的感覺。于是,我們把這種久久不曾體驗的感覺連同影片純美絕倫的風景畫面再一次地深藏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