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上職場者,往往會與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職業背景的人共事,“職場代溝” 便成為無法回避的現實。年齡的差異導致觀念、知識結構與行為方式的不同,有時會給彼此溝通與協作帶來障礙,甚至成為讓職業發展從此擱淺的鴻溝——“代溝”里翻船的例子多得是。面對“職場代溝”,許多人會恨不得如同“三級跳”運動員那樣,跨鴻溝如坦途。事實上,職場上也確實存在能跨越“代溝”的“三級跳”。
心中無“溝”
個案一:自打第一天上班起,小翔就特注意消除與同事之間的代溝。對比她年長的,視若師長,從來都是言聽計從。聊天時把心里話都告訴他們,碰到同事向她傾訴,就耐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看法。于是,她很快就贏得了懂事、聽話的評價。可這種“溝通”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她發現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似乎到了極限,一碰到年長的同事,就感覺到壓力,似乎同事都不把她放在眼里,更談不上尊重了。從此,小翔的言談舉止變得縮手縮腳,生怕一有閃失就讓“代溝”加寬加深。這直接影響到她工作能力的發揮。即便如此,一位女同事所謂“外遇”的是是非非竟然落到了小翔頭上,不知怎么就認定是小翔傳出的。任憑她怎么解釋都不信。到后來,這位“大姐”與小翔形同陌路。
不久,公司里就有小翔“生活不檢點”的謠傳,她不知道該怎么去澄清,非常痛苦。無奈之下,換了家新單位。到崗后,她反思了前一次的教訓,覺得上次折戟沉沙是因太在意“代溝”,結果反倒成了沉重的負擔,若過于謹小慎微,就將自己定位在“溝底”了。
在新單位,小翔注意與同事保持適當距離,只談工作,不談生活。她感到只有心中“無溝”,才能不經意地淡化“代溝”。在工作上,就是產生了分歧,她也堅持就事論事,不再為表面的彌合“代溝”而放棄自己的主張。由于工作表現不錯,幾個月下來,她這個新人不但被同事們接納,還贏得了尊重。
心理專家認為:很多時候,刻意去消除“代溝”反而會起到強化“代溝”的副作用。在運動場上,給心理減負,運動員才能取得好成績,在跨越職場“代溝”時,何嘗不是這樣,只有在心態放松下,才能跳得最遠。心中無“溝”,拋開“小字輩”的自卑,調整心態,既尊重年長同事,又盡力保持自我個性,通過自然地磨合使“代溝”消彌于無形。其次,心中無“溝”,就要勇于與有“代溝”的同事平等地交流、探討,用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業績來使對方認可自己。
鋪平“起跳”跑道
個案二:余明剛跳槽到那家物流公司,就發現處境不妙——上有一群人到中年的同事,下有一幫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同事。他努力想融入這個團隊,可沒多久,就發現有一道“代溝”橫跨自己面前,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在私人交往中,都很難與同事溝通。由于溝通的不暢,余明處處受掣,幾乎成了孤家寡人。于是,干脆誰也不搭理,但卻更加孤立了。終于,難以忍受的他向部門經理遞上了辭職報告。
次日,報告退回了,經理勸他試著與同事們多溝通,一個月后再決定去留,并說:“你感受到代溝的同時,或許同事們同樣也在受著困擾。代溝不是你一個人的事,而是整個團隊的事情。回避不是辦法。”余明細細回味經理的話,覺得有理。是啊,即使到新的公司,也難保不會遇上“代溝”。此后,他開始站在同事的角度經常與之聊天溝通,遇上有困難的同事也很熱心地給予幫助。很快他就發現雖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不同,但同事之間還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工作上,即使意見不同,同事們也不會當面發作,而是用很委婉的方式來和他說。一個月后,他便把那份辭職報告給撕了。
心理專家認為:面對“代溝”不必望而生畏,越害怕,就不敢溝通,就會陷得越深,應該在戰略上藐視,在戰術上重視。“代溝”是困擾交流與溝通的難點,要跨越阻礙,首先得選擇對方能接受的交流和溝通方式。而與不同年齡層的人的交流與溝通便是\"三級跳\"的助跑,好的助跑才有助于跨越“代溝”時的“起跳”。其次,要與人為善。善意和微笑都是人與人之間樂意接受的,平時應多了解同事的情況,了解越多,就越能理解對方。即使是你與對方的觀點不一樣,可言談中表露出了你對他的熟悉,若一時無法消彌“代溝”,也不會妨礙友誼的發展。第三,不要太心急。“代溝”是由于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年齡差異所導致的,故而,交流、溝通要有細水長流般的耐心,心急吃不得熱豆腐,想通過短時間的交流就解決“代溝”問題是不太現實的。
與“賣老族”成為朋友
個案三:講究職場倫理與年資是傳統企業或外資機構或多或少都存在的“潛規則”,于是,職場里會有一些喜歡倚老賣老的“賣老族”。剛畢業的阿珍在一家銷售公司找到了一份文員的工作,可辦公室里的同事都比她年長,還有兩位同事是出了名的“賣老族”。阿珍仿佛陷入了“小媳婦”的境地。那兩位“賣老族”對阿珍的工作、生活都要以“過來人”的姿態事事指導、處處干涉,讓她無法施展才華。
阿珍了解到,她這個職位,以前還有兩個女孩做過,都是因為與幾位老同事處不好關系而辭職不干的。事實上,兩位“賣老族”的能力平平,卻又常常自以為是。但阿珍知道自己要想站住腳,就非得和她們“和平共事”。在分析了 “賣老族”的心態后,覺得很能理解她們的行為方式了。對年輕新人的到來,“賣老族”也許會覺得是一種威脅,故而產生抵觸情緒,表現為指手畫腳的“賣老”,其實,這也可視作面對新人所帶來的“沖擊”的一種無奈。要說有沖突,更多的只是因為“代溝”,觀念不一樣,相互之間就都難以容忍和接受。
攤上了與“賣老族”共事,消除“代溝”就至關重要,因為他們在工作上既能給新人以最大的幫助,也能設置最大的障礙,是“敵”是友就取決于新人的態度。
對“賣老族”,阿珍選擇了尊重、理解。對她們的指手畫腳,她每次都待之以禮,洗耳恭聽,可該怎么做,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但取得了成績,她不忘向“賣老族”的指點道一聲感謝。沒多久,阿珍贏得了兩位“賣老”同事的好感,和她們成了相互幫助的好朋友。
心理專家認為:理解和尊重前輩是填平與“賣老族”代溝的上策。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倚老賣老者,就會發現他們還有許多優點,其行為,多少都對“新人”有指導、借鑒的作用,通過他們的“教誨”,可以盡快熟悉工作,融入到團隊中去。當然,對“賣老族”也不可一味遷就或曲意討好,要不然會讓人覺得你始終是個沒有主見、不能獨當一面的“新手”。不過,對待“賣老族”一定要顧及他們的面子,講究方式方法,不在公開場合與之相左,盡量避免正面的沖突,最好采用談心的方式來表達不同看法,這樣往往可取得很好的效果。